【愛情城堡】Immortal Beloved 不朽摯愛
今年是貝多芬250歲誕辰紀念,喜歡貝多芬的愛樂者,即使在疫情肆虐下,也找出各種各樣的方式慶祝。但最近一份疑似中國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的通信紀錄顯示,中共把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 第九號交響樂曲《合唱》(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中的第四樂章《歡樂頌》(Ode to Joy ) 定義為「宗教音樂」,從教材中刪除。、
如果此事是真,全世界的古典樂愛好者大概會群情大嘩。要知道《歡樂頌》不但在樂壇中有其特殊地位,它還是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說它是「歐洲之歌」絕對沒有過譽。
我相信將《歡樂頌》從教材中刪除或是禁止教授的決策者,應該是揣摩上意過了頭,加上對古典樂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我實在無法相信決策者會存心挑釁,不惜與愛樂者為敵。
如果把《歡樂頌》定義為「宗教音樂」, 那巴哈和韓德爾的音樂怎麼辦?巴哈的《聖母讚主曲》(Magnificat) 和韓德爾的《彌賽亞》(Messiah) ,古典樂中的古典,是不是全部也要禁掉?
音樂洗滌淨化身心;《歡樂頌》在1994年發行,以貝多芬戀愛故事為題的電影,Immortal Beloved,更是貝多芬的弟媳喬安娜,化怨為和的關鍵。喬安娜說讓她心平氣和不再和貝多芬計較奪子之恨的原因,就是因為貝多芬寫出《歡樂頌》這首曲子。
貝多芬雖然一輩子沒有結婚,熱情洋溢的他,卻和數位女性情愫糾葛。這是他寫給他的永恆摯愛信中的一段:
My thoughts turn to you, my immortal beloved, some of them happy, some sad, waiting to see whether fate would hear us. I can live only completely with you, or not at all. Yes, it must be.
我永恆的摯愛,我想著你,時悲時哀,等待命運傾聽垂憐。我只能和你長相廝守,或是終生不見。是的,必須如此。
不能廝守就永遠不見,從信中看來,在愛情上,貝多芬也是個脾氣暴烈,只講零合的恐怖情人。但是,誰在愛情中不是將情緒感受放大到嚇人呢?
《不朽摯愛》電影感動了很多人,但是摯愛是喬安娜的推論並不被歷史學家接受,認為電影選了最狗血的家庭倫理劇窠臼,相愛相殺。有別於好萊塢天馬行空的劇本,學者根據考證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某位認為Josephine Brunsvik 才是貝多芬永恆摯愛的教授甚至想挖出屍骨比對DNA來支持他的推論。
Josephine Brunsvik 會是貝多芬的不朽摯愛嗎?
在《不朽摯愛》中驚鴻一瞥的約瑟芬,在BBC的另一部影片卻是主角,以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為背景,感情只在各個角色眼神接觸和非常含蓄的肢體語言中流轉發展。影片的情節非常簡單,在姐姐的督促支持下,約瑟芬直接拒絕了貝多芬的追求:
Can music exist independently of politics aires?
(Your music is) so laud, so war like; the transition is so abrupt. It speaks to me of turbulence, and I want peace desperately, I want peace. I admire it, I'm devoted to it, but it frightens me, to be honest. .....Passion can be a frightening thing,
音樂真的能獨立於政治之外存在嗎?
(你的音樂)殺伐之氣太重,起承轉合突兀。它訴說混亂動盪,而我極度渴望平靜。我欣賞崇拜(你的音樂),願意為之奉獻,但是它嚇壞我了,坦白說......熱情令人恐懼。
社會地位的差距和經濟條件的考量,帶著四個孩子的寡婦約瑟芬,再欣賞貝多芬的音樂,也無法選擇和他共結連理。從她的回答也可以想像愛情於她,比不上安穩的生活重要。而貝多芬聽到她對他唯一自豪的音樂感到恐懼,大概一腔情意也要打個折扣吧?
貝多芬一輩子的不朽摯愛,恐怕還是音樂吧?
這些女人,只是他豐沛熱情的寄居體或不同時期的感情投射對象。
寫給永恆摯愛的信之所以沒有寄出,是因為根本沒有這個女人。
一輩子主宰他身心靈和熱情的,只有音樂這位女神而已。她才是最暴烈要求最多的情人,要求天才全心奉獻,將每一滴才華壓榨出來,譜出豐富動人的樂曲,至死方休。
Must it be?
It must be.
必須如此嗎?
非如此不可。
貝多芬的永恆摯愛,是音樂。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