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們該注意的「心理陷阱」!|淺談「沉沒成本謬誤」
回想起4年前,我也是個剛畢業的小菜菜,對於該不該進入「本科系的職業」而感到煩惱了一陣子。
我高中就讀廣告設計科,大學念工商業設計系,加起來一共學習了七年的時間,可是到畢業前的實習才知道對於「純設計」沒有興趣,畢業前半年就開始在找相關的職缺,但怎麼工作內容跟學校裡學的都對不太上?還記得當時很流行一句話,設計系畢業賣雞排比較有前途(如果真的去賣雞排我想我爸媽不會打死我的,不過我小孩以後要讀設計的話我會打死他XD),那麼問題來了,我到底該不該做設計?
剛好在畢業後的幾個月中,偶然得知關於「沉沒成本」的理論。
在維基百科中,沉沒成本(英語:Sunk Cost)一詞被解釋為,是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但其實這個效應也可以用在已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還有感情。
卡內基梅隆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奧利沃拉(Christopher Olivola)說:「愛情是個經典例子。你們在一起愈久,分手愈困難。」
A女與B男交往快滿三年了,在三週年紀念日的前夕,A女煩惱的並不是要送甚麼禮物給他,而是想著到底該不該分手。他們一直以來都交往的很順利,但大概在第二年的時候,A女就發現其實自己已經沒有那麼喜歡他了,可是因為B男是自己的初戀,加上前面他們已經交往了那麼久,A女想實在是沒有可以放棄這段感情的理由。這一年來A女過得並不快樂,儘管B男對她再怎麼好、甚至論及婚嫁,對於A女來說,都是一種壓力,因為A女已經對B男沒有了感情,卻還接受著他的好。
而上述的「初戀、已經交往的時間」就是A女割捨不下的沉沒成本,她把這兩點都考慮進了該不該分手的選擇中,而這就是一種心理陷阱,A女要了解,過去的時間就是不會回來了。其實A女自己也知道,但她想說服自己,尋找收復損失的方法,若長此以往,事實可能會恰恰相反,變成越挖越深的洞,造成更多的損失。
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後來我就沒有強迫自己去做設計了,而是進入到餐飲服務業,但不是真的去賣雞排啦,是因為打工時期做的也是餐飲業,而這4年裡,跟設計比起來,我發現自己更喜歡打工的時光,所以才做出這個選擇(順便磨練自己的軟實力XD),當時身邊的每個同學好友都進入到設計的職位,也有人說我不做設計挺可惜的,但我自己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再被沉沒成本謬誤困住。
總結,不論是職涯、投資,或是任何的選擇時,最重要的是,不應該把沉沒成本納入決定考量,因為這些成本已經離你而去(過去),你的決定應該以眼前的成本和機會(未來)為基礎,人生就是因為有多樣性才美好不是嗎?
參考文章: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1459 《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