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考试体验后感
我本硕的专业都是传播学,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分支。研究生读的是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
临近硕士研究生毕业,班上十多位同学中,有2位一直在找私营大公司、互联网大厂的工作,无果,目前还是转战到央企国企领域,甚至产生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想法;有10位同学一直坚定地准备着本周末就开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从7月至今;有几位还没想好,目前只想先完成毕业论文研究及写作;而我属于在读博及就业不断犹疑的那种,博士研究生申请是在冬季,因此10-11月期间我也尝试了一下教师编制考试。
家人在得知我报考了教师编制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你认真的吗?我们都以为你会考公务员或继续读书?如决定考编,为什么不试一下公务员?公务员的待遇比事业编(教师编制属于事业编制的一种)要好,年薪起码高10万......
我的回答是现今入编制是大势所趋,如果要趁应届入编制(因为中国政府政策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会开放很多专门招聘应届生的岗位),公务员的竞争要比教师大,而且家里有教师这边的关系,说不定在面试环节能够帮点小忙?公务员那边是完全靠自己,我觉得我考上的几率没有教师这边高。另外两边的职业规划也基本一致,想升职的话无非就是继续读在职博士,然后职称就能升。最终我说服了他们。
在三番四次跟我确认之后(确认我是认真报考,而不是试试水,虽然实际上我觉得自己是试试水但我不能告诉他们),他们开始要我及时汇报考试进展,包括入围面试,第一轮面试时间、成绩,第二轮面试等等。
我所在的城市教师编制考试,首先是到系统报名,填写个人资料,提交上关资质(如学位证书、成绩单、从业证书、试讲视频等),填报志愿(每个人只能选择两个),新传只能报语文学科。我报了市区及我家的初中语文教师,两个志愿都进入了面试环节。
面试环节分为三部分,第一轮是结构化面试(20%),第二轮是无领导面试和试讲(各40%),最后择优录取。结构化面试主要询问关于学科教育、教育管理及教育政策的理解及分析这类的问题;无领导面试则是5-12人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形成趋同观点由代表进行汇报;试讲是根据给出的课文,先用半小时进行教学设计及教案撰写,后10分钟无生讲课。
在准备教师编制期间,我也报名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报考的科目是高中语文,一共要考两科基础的教育理论及知识,和一科高中语文知识及教学设计,一天内考完,考到我生无可恋。
经过这一个月较沉浸式的复习,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这个岗位。当初想试一试的原因是编制内的待遇真的很好。跟外面各类企业中我这个专业可从事岗位的入职第一年的待遇(年薪)做一个对比吧:
(前提:我所在的城市是珠三角城市,我也是本地人,单位当然也是RMB)
国家公务员——30万及以上;
事业编制(包括教师)——18-25万;
互联网企业——12-17万;
央企——12-17万;
普通国企(传媒在内)——8-12万;
私企一般8-10万左右,很多公关广告公司就是这个价,靠自己当然也是可以无上限的,但基本是007。
今天我考完了第二轮面试,即无领导及试课。试课的话我准备了一个万能模板,拿到课文后,我就通过阅读理解将重点划出,填充至我脑海的模板中,半小时后进行试讲,个人觉得表现得一般,没有bilibili上那些视频里的教师那么激情四射。无领导则围绕一个教育问题开展讨论,无非就是内涵、意义、现存问题及改进措施(中国特色老套路了),措施的改进围绕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庭这五个维度进行(从小到大的答题套路了)。在大家头脑风暴期间,我根据当前中国教育政策中关于“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等观点,提出应创新地提出加入第六个主体,即学生主体时,遭到了一众师范生的漠视,我感受到这些一连读了7年师范专业的学生的死板,这是新传人内在喜欢创意创新的血脉所不能接受。我依然觉得,无领导(或头脑风暴)的目的是集思广益,并在传统上有所突破及创新,而不是一昧摆出考试的参考标准答案。至此,我对中国教育重要主体——教师还挺失望的。
新传人为什么会热衷考编?
原因一,我觉得是近几年媒体行业动荡。一方面,舆论发声口收窄,不似我们小时候(零几年)那时候南方系的敢说能说,现在传统报社基本就是在搞新闻策展,服务方是政府及公司。政府每年有固定的宣传经费,需要对接地方相熟媒体消化;而公司则是基于公关和品宣的目的,而不得不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以便爆发舆情点时媒体能帮忙。电视台这边除策展外,也会有一些电视节目,也是因为管控严格的关系,加上资本渗透严重,作为一个打工人基本也是很难。另一方面,公关品牌在中国的在地化问题,更多的表现形式是GR(政府公共关系),而像品推品宣这一类做得好的还是比较少,更多的是依靠资本及流量(网络意见领袖)在推动,工作内容杂而乱(就是一万能打杂选手),工作时间灵活(日常加班),工作待遇十年不变,能做下去靠的也只能是青春热血了。
原因二,互联网大厂也不香了。我记得在本科毕业那年(2019年),毕业后入腾讯阿里等大厂,是当时多数人的一种“信仰”,“为大厂奉献青春”这句口号说明一切。当时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渗透可见一斑,而这两年马云、刘强东、蚂蚁、滴滴,中概互联一蹶不振,大厂的前途在哪里?35岁真的就要失业了吗?尽管当前像字节跳动这类公司仍然活跃,抖音Tik Tok似乎成为人人手机里必备的App,但大家的确退却了并恍然大悟般发现,原来拼死拼活誓要你奉献青春的大厂,待遇跟编制一般。基于这样骨感的现实,何不到编制内躺一躺?今年暑假期间我也投递了字节跳动的岗位,尽管我没有尝试过这类运营岗位,但我还是想体验一下大厂的校招。环节大概有:笔试——无领导面试——部门主管面试——HR面试——OFFER。笔试是行测(万能的行测,行测是公务员及编制笔试必备考试科目,考试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和心理测试题;无领导面试是8个同学一起进行,清一色来自海内外的研究生;部门主管面试及HR面试类似,问的都是过往经历及岗位理解。我一直到四面,即HR面试被刷了。通过这次面试,我感觉到她们只是想招一下已经学会并熟悉工作内容,能直接上手奉献青春的流水线厂工罢了。
原因三,社会人的工资十年如一日,增长速度别说拼不过房价,也抗不了通胀。举个最近朋友吐槽的例子,1997年深圳罗湖有个小区的房价7000一平,当年他们家的工资也是7000左右;2021年,这个小区已涨至70000一平,而他们家工资远没有70000。而在珠三角的城市里,深圳的工资待遇是最高的,无论是编制内外;而广州编制内的待遇甚至不如珠海和东莞。那么按照编制内待遇对珠三角几大城市进行排名,大概是深圳,珠海,东莞,广州。而广州的生活成本(买楼还是买餸)也不低。而我做过在广州买房的打算,总价500万的房子一个月大概要供16000-18000,,而我如果是卑微打工人每个月到手6000,大概只能啃老了。
原因四,高校也非常内卷。上个月跟我的发小(小学至大学校友)约饭,他学的是生物制药。因为此前他一直都坚定地觉得自己会读博,所以也想借此机会跟他请教一下流程及经验。一问发现,他也是在多方准备——申博、国企药厂及生物学科教师编制。跟他聊了一顿饭留高校这个话题,要去一间还不错的高校(广东省内一本及211这一类)除了读博之外,还需要有国外访学及博后经历,这样读下来大概需要5-7年时间,按照18岁高考,22岁本科毕业,25岁硕士毕业这样的常规培养路线走下来,顺利完成的年龄是30-32岁。除时间外,背后也是金钱,在你收入微薄的情况下(虽然国家有补助),但要维持你一贯的人情社交,也要花不少钱,因为你周遭朋友都是有钱的社会人,你是个约等于无收入的穷学生。如途中顺利并得偿所愿,恭喜你30岁喜提高校科研小白(学院打杂)称号,项目申报书你写,课你上,论文你写(带其他人名字发),标书你做,投标你去,班主任你做(对,大学还有班主任,变态吧)。待遇大概每月到手是1-1.2万左右(我说的是文科专业)。如果你家底丰厚,这时你有房已婚,当然也自在;如若你没这些物质条件,我个人觉得还是很苦的,单论物质。同时高校目前实施的是非升即走的政策,如若在合同期内无法完成学术任务就会被清退,而实际上在高校里,你除了要搞学术外,还要搞人情。讲真,我觉得高校是一个最累人的职业场所,因为搞学术本就是一件需要天赋加持努力的事,是不断创造创新的过程,而你还要面对酒局应酬和派系斗争,简直就是公务员系统(智商正常,情商在线一般就没问题)+社会打工人(情商正常,智商在线一般也没问题)的双重碾压。只有情商智商双在线的普通人才能有所成就,在哪都能成功的二代们可以绕路。同时,高校里也有不同的岗位,如行政岗,教师岗,研究所实验员岗等,教师岗一般是指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这一发展晋升道路,研究所实验员岗(我也略知一二而已)是实验员/研究员一类的,在高校没有教师岗的情况下聘用的教职人员,而最卑微/最惹不起的就是行政岗,如辅导员就是最卑微的代表之一,如学校财务处社科处图书馆的叔叔阿姨,大部分都是关系户,你也惹不起。当然你可以退而求其次,去一所普通甚至比较次的高校,上班下班朝九晚五地,但对于熬生熬死接近三十年(从三岁开始读幼儿园小班开始计算,至博后出站为止),有几个博士会甘心?
与其说新传专业喜欢编制,倒不如说大环境下文科生的去路越来越少,而文科生、女性等标签在就业市场上所受到的不公正,也有目共睹。
是我们不够勇敢吗?
可是在三胎、产假等看似利好的政策下,私企用人成本变高,作为女性、作为文科生,我们面临了新一轮的就业危机。
有时候考编只是为了稳定地从事一项不需要担心温饱的职业,在热爱生活的同时,活下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