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料情绪

axinzia
·
·
IPFS


我小时候是个极其一丝不苟的人。别人教我做什么我就会分毫不差照做直至成例。

比如小时候别人教我寿司要拿手吃一口吃下,我即便去回转寿司店都是这种吃法。比如小时候还有人教我要按照从浅到深的次序吃寿司中间吃姜清口,如果不是我实在不吃姜可能至今还会这样做。

直到后来我发现我对中餐的嘴刁根本延伸不到生鱼片,所谓口感轻重薄厚我吃都一个样之后吃饭就没有这么重的仪式感了。

其实可能还是仪式感重点好,我现在越来越不拘小节放荡不羁…………

我吃饭爱大块朵颐别人发我西餐照片我会很土气地回一句吃不饱,饱腹感其实和量大小没关系,但我实实在在看着感到肚子在鸣冤不平。

我吃过最好吃的生鱼片是一个阿姨去海钓钓上来后尽快空运低温送过来的。收到时我妈出差,我在小客厅里很发愁找不到好刀就赶紧随便抽了一把,冻的太冷了呲牙但也真好吃。

我其实有点不屑一切把饮食搬进高堂的做法,大概在我观念中食无阶级,我也不怎么喜欢日本料理讲究的禅意。

这种形式感十分蹩脚。但寺庙宗教体系本身就是形式感仪式感并重的存在,我小时候一度对出家做和尚到做成大师取舍利子很感兴趣。但不吃菜,只能做入世尼姑。一方面厌弃形式感一方面很多只能精神实践无法付诸行动,这基本是一体两面。

生长在内陆城市,和长在日本海岛上终究不一样。没脑子去记一年各个时节最好的鱼产,我发觉美食和语言一样难以兼修,实践前先白旗投降。

我口舌之欲虽然不弱但敌不过懒惰。不会特意去搜寻一个地方好吃的尝鲜个遍,新店开张也懒得排队试食。经常是宅在家里别人给我什么吃什么。小时候还不爱去外面吃因为只要一去餐馆吃当场肯定闹肚子胃疼。

日本人吃食很崇外 如果有纽约餐厅开在东京也会引起一阵热潮。一方面这本来就是一个取众长而合成壮大自己文化的国家,另一方面当然谁都想尝鲜无可厚非 相反中国人其实没那么崇外我觉得这从侧面佐证日本料理没有中国料理好。

但日本民族性格里有种精神质的讲究连同另一个轴心国都是这种强迫症的极端化。他们一丝不苟的,讲究食材。比如米饭选米,贡给天皇的米都是四处搜来这么一碗,私觉得印象中中国做不到这点比之算是草草。日本人也很形式主义,剖腹自杀是一例。这是种极端痛苦的死法看起来又有冲击性的壮烈感,基本把个人自裁的结局悲壮美融合一处了。

慕强也弄潮。然而各处借鉴的态度却很虚心让人说不出什么。民族自卑感导致极强的自省力。小国民众都深有自知之明,在任何过程中也不会放弃本土文化的坚守。

我爱吃面。中国多是热汤面冬天一碗荡气回肠。我也爱吃荞麦面能一杯接一杯无止境吸溜下去因为入胃顺畅舒服。日本人研究汤底,茶泡饭我不喝酒又嫌软,其余都好。

中国用鸡蛋都叫木须,不见全蛋,我小时候不爱吃中餐因为中餐把菜炒的面目全非。日本用鸡蛋手笔大多了,生鸡蛋好吃,流黄诱人。

中餐的季节性都融入在民间各处,百姓都知道按季节吃,可能因为地大物博不稀缺食材,也可能因为民族发源地土壤肥沃适合农耕从没经历过小亚细亚半岛自然对抗的不易,对自然变化更有细致的体察,时节季物代代传下来不是什么稀奇。体悟显现在诗经里无不以客观事物自然景观的发展起兴,在它们的变化中走过一个生命的轨迹,于是就有了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刻的对宇宙和生命的体味。所以淳朴又余韵长,投之以木瓜的情话才在萨特写着情欲之火时显得嗲极。

生动的世俗的禅就是诗意。我懂日本笑点也爱看笑点,但很多概念形式不能理解,生活已经是诗意栖居,每个时刻都并重而兼美。

原5/12/17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