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黃偉翔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高中 v.s. 高職」是假議題

黃偉翔
·
·

昨日受Matters邀請,參加[在線問答]15歲的生涯選擇,我為何拒讀高中?活動,趁記憶仍猶新時,整理對談內容與想法。

活動主角,是國三的學生 @林宏信 ,及早就發現自我興趣,卻反而在現有教育體制中,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課程規劃),好成績的他,卻想就讀北科大的五專菁英班自動化工程科;而宏信的父親 林@寓森則習慣性覺得,「你的成績是學霸級的耶,可以念很困難的學科,念技職會不會太可惜了啊」,「你跟其他念技職的人會不會有很大的差異,適應上會不會有問題?」,但仍然給予小孩支持。詳細請看本文第一行的超連結。

不讀書才去唸技職教育?

事實上,時代變遷,技職教育已經不是想像中“不讀書的孩子”才去讀的教育體系,事實上,台灣目前技職目標是“培養具備知識基礎的專業技術人才”,大家也能看見,近年越來越多“高分”就讀技職,慢慢的,這樣的現象將從特例慢慢轉變為常態。

而我覺得,不必陷在「高中 v.s. 高職」迷思,而是思考自己未來想成為什麼?宏信很早就已經達到這一步,找到自己的歸屬(這對一般人是很難的一步),剩下的,就是攤開目前的教育所提供的內容,看看哪些高中、高職、實驗教育甚至自學的學習內容,是宏信還欠缺的能力,再去讀就好,甚或宏信提到的直接讀科大、大學,我覺得也很好,若已經鎖定某間學校科系,再去看要滿足哪些現行規定才能就讀,就好了。

在我眼中,教育學制就像自助餐,台灣社會花了很多心力在爭吵自助餐裡面的配菜“一定要有哪些”,卻忘了教會學生判斷“哪些菜是自己想吃的、適合自己長大的菜”,更何況,走出原本出身的自助餐店,你會發現,滿街都是自助餐店,到處都有不同的菜可以選。所以對人生來說,最需要的,是像宏信這樣,努力嘗試找到自己要走的道路與人生歸屬。

台灣要重走以往五專路線嗎?

至於五專真的要大復活了嗎?最近大家會聽到“五專菁英班”,好多人擠爆了,甚至有5A++的去讀,然後引起許多爭吵,其中最麻煩的,是引起高職端的反彈(五專跟高職都是收國中畢業生,少子化情況下大家很怕生源競爭,更何況是公立科技大學開設的五專)。

五專是什麼?我們俗稱”短大“,比較短的大學,因為他讀五年(一般高一到大二的年齡曾就讀),這讓我們思考什麼?不論你要讀高中職、二專(大一大二)、二技(大三大四)、大學或四技科大、五專(高一到大二),完全都看自己對於學習的需求,你可以先讀高中職然後先就業,再回來讀二專,再去就業,再回來讀二技或同時間進修二技...台灣升學制度非常多元,職場與學校來回管道暢通,其實很少人有好好把握,總是一路讀到碩博士,可惜。

然而事實上,這波科大附設五專,名額約800個而已,其實是很少很少,而且主要是在機械、自動化、農業等等領域,也強化很多外語訓練與專業訓練,跟以往的五專其實差別很多。本質上,是把更貼近未來人才的培育內容,放在五年制的五專教育階段中。

技職教育仍找不到「實質」定位

而我覺得很無力的,是直至今日,台灣技職教育仍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我們把人才培育光譜的兩端拿出來看,一邊是博雅教育的自由人本,另一邊則是貼近職場的產業經濟附庸(如職業訓練),技職教育落在這兩者之間,不只站立點被兩者夾擊,失去了存在的空間,多年以來更在兩端中擺盪,找不到定位;隨著不同教育掌舵者,時而專業學習多一些,時而博雅內容多一些,是技職教育最深層最本質的問題。

家長勇於放手,青年更要勇於具體說明

至於家人如何面對小孩異於他人的選擇?不論是升學、就業等面向。

這部分我很想說,其實一個人要走非典型的道路,不能怪父母不理解,作為一個被周遭人期待(設想好道路)的青年,應該先把自己要走的路思考清楚,並且從說服自己到說服周遭的人做起,如何說服呢?就是“具體講出你的規劃”,例如你想創業,至少要對家人說明,你的實質情況,打算花幾年努力,這期間資金問題?有沒有停損點,如何判斷自己的階段...相信具體跟家人講,部分家人是可以認同的。

對於家長,我真的要說,孩子生命是自己的,如果他能具體說出自己要走的道路,就讓他嘗試個三年五年吧?大學畢業也才22歲,給他努力個三年也才25歲,即使白走一遭失敗了,25歲人生才開始啊!更何況走非典型的道路,一路上的學習絕對豐富於一般人的人生。

人生沒有那麼嚴肅,多走幾年,少走幾年,沒差那幾年啦!台灣人很可惜的,就是花了很多力氣在小地方,卻忘長遠方向的探尋其實更重要。

關於獨立媒體《技職3.0》與非營利組織Skills for U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