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物慾橫流?物質、情感與交換
今天是本月份七日書的第一天,主題為物件。主辦單位詢問甚麼樣的東西能夠代表自己,我卻想要談物的二元性。如果就理科的角度切入,物體由分子構成化合物,每個物體都有屬於自己獨有的分子式,但卻又沒有如身分證或統一編號般如此單一,只要屬於同一個物品,不管他的發展多麼輝煌,都共用同一個分子式。但當進入文學的領域時,物體凝聚了情感。這裡不玩邏輯遊戲,篇幅也未想成為一篇論文,可以反過來說,情感具備物質性,物質共構情感性。換句話說,當你提及一物件,想要深究的卻是這個物件與人產生的關係,或者這個物件承載了想像共同體般的感情,這種「直覺」是需要經過陶冶與訓練的,每個人自幼兒時期即發展偏好,但投射到物件上需要環境,當你偏好一物件時,即與物件產生了情感,這種與物的直接關係,我想是今天的主題。
然而,物體也具備貨幣價值,而其貨幣價值來自於他的邊際效用。而經濟學假定人都希望在自己花的每一塊錢享有最大的滿足感,如果能夠給你帶來這樣極致滿足感的物件,他的價格會最高。如果物件擁有特殊符號意涵,如:名牌。名牌透過建構符碼打造自身價值,價值則又取決於消費者的滿足感。如果太重視名牌卻又被視作物慾橫流的人,也就是說,物所產生的情感性也有世俗價值觀中的好壞區別。然而,物所擁有的貨幣價值此時又能翩然獨立,價高者讚詠之,但物與人直接發生的情感卻不一定與其邊際效用畫上等號,或許他們之間存在正比關係,白話來說,當我們驚嘆於一物件的價格時,該樣物件已經通過其貨幣價值獲得一定的認可,但如果我們對一樣物件愈有感情,可能也能自成市場,並反映其情感價格。
在這之中,錢也就是貨幣,好像很少視作一物件。因為世俗最在意的是其交換價值,而在學術體系內,貨幣又與銀行一同成為一獨立的學門。我們常說,你空有滿手貨幣,卻無法交換一物,則這錢就不具備「價值」,在辛巴威等面臨惡性通貨膨脹的國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張紙幣可以「億元」為單位,而且每天醒來,昨天買得起的小麥已經無法再以同樣的價格購得,因為物價飆漲。貨幣交換價值的重要性不顯自明。但如果是一個很愛錢的人,貨幣對他來說可能不只有交換價值。我,愛錢,因為錢會讓我買到快樂。不過如果將現在的500元換作12強冠軍隊,我可能會有好一陣子只想擁有500元。
其實,今天早上醒來完全還沒想到到底哪樣物件可以代表自己。但又必須習慣練習寫這樣的題目。希望晚上的時候能補一篇,但情感會很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