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想有用吗
写故事的人通常有一种能力,是将事情本质浪漫化处理,与其说是他们主动的浪漫化处理,不如说是这是一些文学大师与生俱来的能力,我要说的是,这并不是什么问题,甚至以此我才确定的认为故事或者说文学是拥有强大能量的,故事是能够包含人世间的所有的。
我记得前段时间读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惊叹于卡尔维诺对于故事的把控,能够将足够多的事物跟故事用精简的语句融入到小说之中,擅长利用迷宫,让你置身于故事之中的时候,突然一惊,妈的原来是书里面的人物在读自己,实在是太厉害了,稍不留神就会被这些大师欺骗玩弄,不过到头来还是乐在其中的。
但回到现实生活之中,近期的一些事情让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就是,想多或者说瞎想在现实层面是否真具有比精细化操作或者说认清事实更重要?
让我们回到今天下午的某个时刻,闲来无事,摸鱼之际,微信群里公寓的住户群又开始骚动,涉及到的具体问题似乎来自于住户闲聊谈及约炮的问题,众人玩笑的或者有带有认真情绪的都将话不停的往外抛,比如,约炮乃是现代男女自我选择的结果,没什么,大多数回复的基本都是趋于约炮是正常的行为,但是其中有一位哥们对这种行为表示了很大程度的厌恶跟讨厌,以至于在最后时刻发了一大段长文后退出群聊,完事之后,群里大众纷纷讨伐这位群友的问题所在,还特意强调此人本就加了很多女生聊天,但奇奇怪怪的总是推销床垫讲述厌恶渣男跟女生要保持警惕,我作为一个看客,脑海里就开始产生一种对于少数个体的,也不能说是怜悯吧,我就是这样,通常大众将事情一边倒的时候,我往往回去思考事情的反向,包括人,那我脑海里就会开始联想,有没有可能这个人经历过一段不好的感情?有没有可能他的思想形成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就一堆堆的。
但恰恰是因为这样一想,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就是,人通常总是会去想很多事情,无时无刻的去想,甚至我们睡眠的时候都在脑中进行着各种的梦境,许多事情想了有用吗,用处在哪里?就拿上面的那个事件来讲好了,我是在何种情况下开始将思想的箭头指向退群的群友的,那肯定是我在看完或者说爬完楼(聊天记录)之后开始的,那产生这个箭头的实际因素一定是聊天记录对我产生了某些影响,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我的意识自主的选择了去想作为弱势(少数)方的一方,那接着问题继续产生,我开始想,代入更多的信息量,去假想或者臆想退群的群友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什么,就比如感情受过创伤等等,但在这整个过程之中,我思维直觉下是认为多数方是不对的,可以有意见不对等的情况,但不应持续的在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联合抨击对方,那,这种情况下我说出来,按照理解是这样,多数人一定会在明白事理的情况下认为“是的,确实如此”,但恰恰问题的关键才刚刚出现,就是,那一群人的每一句话,背后对照的每一个人,他们每一个人的意识思维你了解吗?很明显不可能了解,那在这种情况之下,直接的将思想对象变为退群的,少数的一方就是有问题的。
所以,其实整体来看就在于,遇见事情时候,是否该想,该怎么想其实很重要,我上半年读了半年的哲学书,其中包括叔本华的、维特根斯坦的包括康德的,那我在阅读哲学书籍的时候,通常都会进入一种很复杂的思绪范围,会想理清关键句子的每个字所想说明的,但许多时候看到最后会发现,最终想说明的本身就是说不明的,这就是在读哲学时候遇到的问题,后面我发现,阅读哲学作品不能用通俗思考,通俗思考会将你带入一种强逻辑的思维陷阱之中,强逻辑的只适合部分哲学思考,就比如,在康德的哲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叫做“物自身”,字面概念为
物自身原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又译“物自体”或“自在之物”。它指认识之外的,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它是现象的基础,人们承认可以认识现象,必然要承认作为现象的基础的物自体的存在。 (来自百度百科)
那我在学习这种知识的时候,一定会根据字面的意思一个字一个字去理解,物自体是什么,物自体是如何形成的,既然形成不了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我发现这是有问题的,首先就拿 物自体 来说,物自体是一种概念,概念本身就是自在之物,是本身的存在,你去阅读思考物自体,之后进行逻辑上的理解,如何产生如何过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你的认识过程中过程之外,物自体都是现实跟现实世界之外的不可理解不可感知的,但康德一开始就说过"它是人的感觉的来源",所以你用逻辑理解是完全不行额的。
写到了最后,说了文学一点,说了哲学一点,在哲学层面极其浅显的外行,但实际想说明的仅仅是"瞎想有用吗"对我产生的一点疑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