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YL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書摘] 經濟成長 vs 氣候變遷,人類怎麼取捨?

YL
·
·

《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從經濟學角度來思考氣候變遷,我們真的能夠阻止它嗎?

最近在讀《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這本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寫給一般人」的經濟學書,前面幾章從移民、國際貿易講到經濟成長的停滯,第六章「水深火熱」的內容則是人類不斷追求經濟成長所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是不公平的

人類為了追求經濟成長所耗費的能源,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也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類需要負的責任都是同等的,富裕國家以及各國的有錢人們,對氣候變遷有多數的責任。

碳排放的產生,大多是為了生產「富裕國家/有錢人」所使用的產品與服務,平均來說,當你的個人收入增加 10%,你的個人碳排放也估計會增加 9%。但若是談到是誰在受到極端氣候衝擊的第一線,則最頻繁承受、也受到最多傷害的,卻通常是貧窮國家。

造成最多污染的10%人口產生了50%的全球碳排;而污染最少的50%人口僅產生略多於10%的碳排。

開發中國家的取捨

當平均氣溫超過一定水準,酷熱的天氣會影響農產的收穫、降低人的生產力、危害健康,進而影響人的所得。當科技可以介入時,例如利用冷氣來適應高溫,則可以減緩上述的衝擊。

但事實上,在窮國,冷氣還不是人人負擔的起的東西,隨著發展中國家所得的提升,有越來越多家庭可以負擔得起較便宜的冷氣,但較便宜的舊型冷氣使用的是氫氟碳化物 (HFCs) ,它不但是氣候變遷的幫兇之一,對氣候的影響更遠比二氧化碳劇烈。因此這些國家面臨一個可怕的取捨:

拯救現在的生命;
或協助減輕氣候變遷以拯救未來的生命。

2016 年,蒙特婁議定書通過「吉佳利修正案(Kigali Agreement)」,全球的國家分成三個階段逐步削減 HFCs,以印度為例,它所屬的開發中國家第二族群國家將會等到 2028 年才開始逐步淘汰 HFCs,印度政府選擇了拯救現在的生命,而不是立刻處理氣候變遷的問題。

令人擔心的是,在 2028 年前的這段時間裡,使用 HFCs 的冷氣可能在開發中國家快速銷售與普及,而這些設備也在 2028 後持續運作好一陣子,這可能會在未來使人類集體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嗎?

經濟學家 Stern 在 2006 年的一份報告指出「能源技術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會降低碳排放與經濟成長的對應性,如果我們可以推動有力的政策,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都有可能大規模的去碳化,同時保持經濟成長。」而為了穩定這樣的碳排放,每年必須承擔 GDP 1% 左右作為成本(其實並不多)。作者提出用政策(像是碳稅、或是環保補貼)來鼓勵投入研發創新的環保技術,讓經濟結構慢慢轉型成使用乾淨的能源。

但也不難想像當石化燃料的需求減少時,它們驟跌的價格會讓人更有理由去回頭使用它們,所以也不能太樂觀。

減少消費才是真理

在採用環保技術時,很多時候並不是能夠同時節省成本的。除了大多數的工程模型預測太樂觀、高估了可節省的能源外,企業與家庭也可能「覺得自己節省了能源支出」因而增加生產與消費,造成整體的碳排放沒有減量或十分有限。

作者認為許多影響能源消費的行為都是「習慣」造成的,例如習慣了吹暖氣就越來越不耐冷,但其實只要多穿上一個毛衣說不定就可以省下很多能源消耗。又例如開車/騎車與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常常也是一個習慣的問題,當你真的習慣了搭公車/捷運,其實也沒有你原本想像的不方便,改變了之後維持新做法其實容易得多。另外,我們花錢購買的一切產品與服務也都會消費能源,而要改變這些習慣、偏好或是品味是困難的。

困難,但是可以改變的。作者把「能源消費」比喻成一種「上癮」,像是香菸,那是否對它課以重稅就能夠減少消費呢?就像我們對香菸所課的稅一樣,如果對消耗大量能源的商品加稅,就可能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

有意義的重分配

調整並適應能源消費的習慣,對富裕國家仍舊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他們所需要調整的大多是比較「奢侈」與「不必要」的習慣,並不真正影響他們的生活水平。但在開發中國家,例如印度的農村,增加能源消費通常指的是讓當地人可以不用過一個不舒服與危險的生活,他們應該有權利可以增加能源消費。

但回到前面的討論,開發中國家如果不加以管制能源消費,暫時的寬鬆政策可能會造成永久與不可逆的後果,且這些開發中國家通常也面臨著嚴重的空污問題,已影響著他們國民的健康,如德里的霧霾已經正在奪走人命。但作者認為,只要有足夠的政治意志,能夠把不同人拉在一起合作,補貼窮人讓他們可以跳過老舊技術直接採用新技術,讓菁英階層分擔這些其實不高的成本,大家的生活品質就可以得到提升。

而除了國內的貧富重分配,另一件可以做的事情則是國際間的重分配,由富裕國家來資助開發中國家,讓他們跳過使用高污染的技術階段,因為窮人的消費並不高,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的同時也減少碳排放所需要的花費,是最富有的國家們可以輕鬆負擔的。

作者在最後提出一個要避免的重點,就是使得話題流向窮國的窮人與富國的窮人之間的對立,當有錢的國家通過課稅來減少本身碳排,並資助窮國環保技術,也可能會降低自己國家的經濟成長(也有可能不會?本書的另一個單元就是在講其實「我們並不知道經濟成長從何而來」)而衝擊本國窮人,但如果政策設計得當,就能夠讓大部分的代價由富國的富人來承擔。

https://readmoo.com/book/210157899000101?utm_source=AP&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59tuMS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給多我幾個拍手👏,或分享給有興趣的人~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