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品味的社會學:讀布迪厄《Photography: A middle-brow Art》

洪七
·
·
IPFS
·

發表於: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Bourdieu是社會學界很重要的大師,他的學說很清晰、也很生活化的說明了人的品味、審美觀,和我們身處的階級、生活情境有很大的關係。

這本《Photography: A middle-brow Art 》是他1965年的作品,透過攝影,他分析了美學品味與階級之間的關係。

想要變得更藝術的攝影

middle-brow art有人翻譯成中眉藝術、中庸藝術,是相對於曲高和寡的純藝術和通俗娛樂之間的產物。而在Bourdieu的語境裡,他很常談論中間階級的品味、生活形態等等,所以我就暫時用這個詞彙來描述。

中間階級,也有人說中產階級,大致來說,他或可指涉那些非農工、非勞力工作,在都市生活,努力往上爬的那群人。而攝影,其實是這個階級的人所偏好的娛樂或藝術形式,由其在數十年前更加如此。

所以攝影在最初,是一種新型態的活動,而且不是主流傳統認為的那種創作形式,經常被質疑究竟能不能算藝術。

動畫、漫畫能不能算藝術,至今仍經常引起爭議。而攝影當初也面臨過類似的狀況。

所以,Bourdieu認為攝影是一個尋求正當化(legitimate)的藝術形式。什麼是正當化的藝術形式?

我想,30歲以上的人可能都聽過有人將攝影、電影稱為新藝術,因為在數十年前,大家對於攝影、電影算不算藝術還有疑慮。當時大家認可的藝術,大概是繪畫、古典樂這類的形式。

換成今天這個時代,攝影、電影已經可以被認可是藝術的形式了,但例如漫畫、動畫算不算藝術?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有疑慮,所以動漫就是一個在追求正當化、合法化的藝術形式。

講功利、實用,就俗氣了

那麼,為什麼有人對於攝影是不是藝術有疑問呢?因為攝影最初其實是很講求「功利性」、「實用性」的。

我們看早期的攝影,照片中的人物大多是正襟危坐,其實這展現了攝影有著肖像畫的功能。其實,即便到了今日,攝影的功能能具有「功能性」、「實用性」。

例如到了名勝景點,我們會習慣把那些已經被拍到爛的景點拍一次,而且要對焦對好、構圖上那些名勝景點通常要置中、放很大。

圖片來源:cabinet-of-wonders

為什麼?第一,照片具有溝通的效果,所以越保守、越規矩的照片才能達成溝通效果。所以會要求對焦要準、拍攝物要在中央,這樣才能讓人知道你要表達什麼。

另外,你拍攝那些名勝景點,例如101煙火、金閣寺、比薩斜塔等等,其實有炫耀的功能。這種炫耀不一定是區分階級不一樣,但他就是一種「區分」的行為。這就是一種社會價值、社會功能。

其實我們很容易理解,我們只要觀察我們在拍美食照、美景照時的心態就可以瞭解了。(笑)

總之,攝影是很具有功能性、實用性的文化活動。攝影最一開始的出生,是很大眾化的。

這是川內倫子拍的煙火。對某些講求技巧的攝影人,一定會覺得不OK,認為這煙花拍得不清楚、不漂亮。但正是不被技巧拘束,才能擺脫功利性的攝影框架。

為藝術而藝術……至少目的要包裝好 不被看透

而就是這種「功能性」、「實用性」,讓人會懷疑攝影是不是藝術。

要讓攝影變成藝術,首要條件就是要跳脫出這種「功能性」、「實用性」的拍攝,也就是「為藝術而藝術」,而不是為了某種實用功能的拍攝。

所以你看有些藝術性的攝影作品,他不是照美女、照可愛的貓狗,甚至有些作品看起來有些抽象看不懂,沒有利益關係(不是照來賣錢或給人點讚)。

Bourdieu認為人們的攝影會內鑲一個人的價值觀、審美品味。你文化資本不夠、看的作品不夠多,你不太可能拍出具有反思性的作品。而你沈浸在足夠的文化的環境裡,你可能會覺得網美照很俗氣。當然,Bourdieu的分析,可以做更多更有趣、更細緻的分析,版面問題文章就先寫到這了,以後有機會再來分享。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洪七自由撰稿 / 獨立書店推廣 / 身心靈、宗教研究 / 日本小說、日劇、日影愛好者 / 業餘文字創作者 個人網站:https://7hung.com/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