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务工劳动力”

八鲅
·
(edited)
·
IPFS
·

我出生时上的是城镇户口。听我妈说,这是爷爷花了7000块买的,我一个,我堂哥一个,表姐没有。我妈说,她和我爸结婚的时候,爷爷还承诺过以后也要给她买7000一个的城镇户口,后来没买,她怪不高兴的。

90年代初的7000块是个什么概念?再稍微贴点钱,都可以在市区买套房了。

户口落在了某镇某路某号,是否真的有这个门牌号,十分可疑。可就为了这么个虚空的地址,爷爷花了半套房子的钱,还干了两次。一套房子打了水漂,还是没当上货真价实的城里人。可见,农村人,一不留神就要当冤大头。境况稍微好点的,还要上赶着去当这个冤大头呢。

部分是这个原因(确实拥有城镇户口!),部分是因为成长的际遇,我对自己“农村人”的身份,一直是缺乏感知的。毕竟,初中开始在城里上寄宿学校,父亲一直在城市里工作,收入尚可,吃穿用度都不逊身边人。那时候父亲有一辆雅马哈摩托车,周五晚上来接我回家,周日再送回学校,一路驰骋,帅气极了。

初中已和户口打过交道。中考报名是需要填写户口的,但与城乡无关,只在于“市直”与否。所以,爷爷花钱买来的这个户口,还是没能给我带来任何好处:我所在的HJ区,得考到前十一名,才能进市里最好的中学,而其他算入“市直”的区,只要达到分数线就可以了。

最后我考了第一名。以前和阿凡说,可能是一点运气,再加上一些别人看来的“学习上的天赋”,我自觉并未受过女生常常抱怨的不公。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里,“学习好”带来的光环,是可以屏蔽掉许多恶意的。我没有因为性别受到过轻侮,也没有因为性别被剥夺任何机会。我当时说,“学习好”让我拥有了免于不公的幸运。

但不是这样的。它没有保护我免受任何不公待遇。它只是让我遭受了不公而不自知,甚至甘之如饴。

我记得班里有人考了区12名,明明远超最好高中的分数线,却只能去其他学校;有人家长带着一袋子钱去找招生办,说愿意交几万择校费哪怕分数够了,得到的回应只是“户口不行就是不行”。当然也有分数线没有达到,但户口在市直区,而被录取了的。

这只是因为户口不同。而户口是什么?

去年看到了高中发布的当年招生计划。HJ区依然不在市直名单里,这个区的考生,也依然要被区别对待,用远高别人的分上一样的学。唯一的不同是,因为前几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如今HJ区所包含的区域,和当初已经不一样了。比如,我家就被划进了GL区,阿凡家反而成HJ区了。

而后来我们去北京上大学,拥有了北京的集体户口。毕业后户口又迁回家;这一次我直接迁回了家,所以落在虚假地址的城镇户口也没有了,爷爷彻底成为冤大头。然后出国,然后回北京工作,见证了没有户口的朋友同事如何挣扎落户买房。再后来再出国,再没有人问过我们的户口。

在好几个场合,曾试图向外国人解释中国的户籍系统。惊讶地发现,即便是已经相当了解中国现状的人,也不知道还有这个系统的存在。大概是真的挑战正常人类的想象——在我解释了半天后,有个人说,“是不是就是Alien registration?”

对了,还没有解释标题的意思。还在北京的时候曾试图提取公积金,登进了某个政府系统。在人员类别的那栏,赫然写着“农村务工劳动力”。这便是祖国对我的定义:劳动力,来源农村,用途务工。

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觉得荒诞。但这种荒诞日日体验,已经不新鲜了。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八鲅Horseman, pass by!
  • Author

我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