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初探──一定要讀大學?
在香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工作」是最典型的人生階梯,因為我們普遍相信大學學歷能讓人較易取得穩定而收入較高的工作。但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順暢地入讀大學,例如有些人就是不擅於學習某些東西,致使中學考試成績不佳,這些人可能要以公開試外的方法取得大學學士學位。
究竟以錢途而言,這些人值不值得冒些風險去取得學士學位?而一些中學生是否應該更加勤力應對考試,以取得大學生的名銜?這當然是每個個體獨立的決定,但作生涯規劃時理應好好理解有關未來收入的資訊,以此考慮自己應該升讀大學及走其他出路。
學士畢業生和普遍香港人的收入比較
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下稱教資會)的報告(註1),2018/19年度學士學位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為$270,000(註2),每月則為$22,500($270,000/12)。而根據政府統計處的報告(註3),香港就業人士的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7,400(註4),比學士畢業生的每月收入低$5,100。以此觀之,取得大學畢位生的身份能夠令人較易有良好的錢途,而以上的收入差距只是以學士畢業生的平均收入計算,要留意畢業生工作數年後還有升職加薪的可能。
讀副學位的困難
不少人視副學位課程是公開試外,入讀大學的另一方法,但這種想法過於美好。副學士畢業生並不一定能續升學士課程。根據教資會的報告(註1),副學位課程畢業生只有61.4%繼續升學,而30.9%則全職就業。
副學士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為$227,000,每月則是$18,916,比香港就業人士的每月收入中位數($17,400)只高出$1,500左右。若果以錢途考慮,有些學生一心想以副作士作為升讀學士的途徑,以此來換取更為優厚的薪酬待遇,結果卻在兩年的副學士生涯後未能繼續升學,而其薪酬待遇最終亦不見得有很大的優勢。
如果那些副學士畢業生用這兩年時間工作,以尋找職業生涯的興趣和建立人際網絡,會不會更有助其職業發展呢?但是沒有如果。
典型以外;錢途以外
「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工作」是最典型的成長階梯,而典型的東西吸引在於易於跟從,當中的不穩定因素較少。但不典型的方式又是否必然沒有錢途呢?
學習獨特的技能可行嗎?了解整體經濟的發展,從新興行業、產品或服務中獲利又是否可能?那做苦力工作,以賺取較高人工呢?例如最近香港電台鏗鏘集講述外賣員也可能日賺$1,000(註5),當然那是體力辛勞的工作,而且並不穩定。
錢途以外,不追求高薪的人做Slash也是可行。每人的決定都屬於自己,怎樣才是最適合自己,只有自己才知,也只有自己才是最佳的決策者。
註1: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按修課程度劃分的教資會資助的全日制課程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2018/19 (在 31.12.2019 的情況)https://cdcf.ugc.edu.hk/cdcf/searchStatSiteReport.action
註2: 教資會統計數字中,畢業生的平均年薪包括佣金及其他現金津貼。
註3: 政府統計處: 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2020年1月至3月)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10500012020QQ01B0100.pdf
註4: 此數字包括農曆年花紅/雙糧。
註5: 香港電台: 鏗鏘集:生活與生存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jYEAoHS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