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劇一句話激起的一點想法
最近某天台、某時報一直在風頭浪尖上,很多人都有疑問:為什麼會有人會想看偏向性這麼重的新聞台?為什麼有人相信假新聞?為什麼不去關注一些口碑良好的新媒體平台,反而只看充斥很多沒營養報導的傳統媒體?
反之,也有人問:為什麼新聞台不能有自己的立場?如果報導的都是事實,那麼連續報導同一個人有什麼錯?有財團支持又怎麼樣,哪個公司不用做生意?
低質量新聞氾濫的一個原因是「注意力經濟」,人有限的注意力容易受標題聳動的內容吸引。另外我覺得The Loudest Voice預告片裡的這段話也解釋的很精準:
" People (the audience) don’t want to be informed. They want to feel informed. "
它說出的一個很重要的點:大部分民眾其實根本不在乎你的報導是否公平公正,只要內容觀點符合他的價值觀,他就buy it。至於是不是事實、是不是用詞有偏頗,一般民眾實在也不會花精力去核查。
在這種基礎上,如果正規新聞媒體平台無法約束自己遵守新聞職業道德,那影響到的不僅僅是自家的收視率和利潤,而是影響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An informed citizenry is at the heart of a dynamic democracy.” --Thomas Jefferson
用方老師版本的翻譯就是「有知情的公民才有健康的民主」。
一個well-informed的公民會更了解自己身處的社會情況,在參與公共政策決議時,能夠做出對社會進步和群體福利更有益的選擇。
Free press - educated citizenry - effective government 為了實現這樣的良性連鎖效應,自由的媒體至關重要。媒體負責「傳遞消息」「傳遞有品質的消息」,那麼我們當然希望新聞媒體行業具備職業精神,能從第三者角度提供多樣的資訊,比如,我想知道一個新的政策對目標群體到底會帶來什麼,勝過於不斷告訴我這個政策的政治意義是什麼。當然這只是個理想化的藍圖,也是很多新聞人至今在努力的目標。
同理,也可以反向理解為什麼集權國家要掌控新聞報社,他們「選擇性報導」自己想給人民看的新聞,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社會發展 aka 國家想做的事,民眾無法了解發生的事件全貌,不能/難以參與公共政策,一個effective government就能藉此維持社會穩定,也因而導致了部分人的權益被犧牲。聽著是不是有點耳熟?
然而更糟的是當這種「選擇性報導」發生在一個非集權國家時,它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帶來非常長遠的後果,最直接的例子就是16年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詳情可以去參考英劇Brexit和各種關於總統大選的分析。
結論:
- 對新聞台來說,作為與個體和公權力都不相關的第三方勢力,應當提供觀點的自由市場,記者帶回新聞,新聞推動節目,如果是財團/上級領導拍案來決定只能播什麼或不能播什麼,那就別演什麼捍衛新聞自由了,直接說清楚背後勢力是誰吧。
- 而一般人的你我他,我們可以提高媒體素養,學會篩選出優質的資訊,在了解多方觀點的同時也是在學習如何與自身偏見搏鬥。
很多人都說台灣的民主是爛的,那首先,我們能不能為「多一點知情的公民」做點什麼🙌
注:The Loudest Voice是Showtime的一部新劇,故事講述Fox News前台長Roger Ailes如何一步步把Fox News做大,成為現在我們所知道的美國共和黨政治宣傳新聞台。現在出到了第三集,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參考資料:
1. 端傳媒:收視率和「政治立場」破壞台灣電視新聞台公信力,NCC該不該管?
2. 新聞實驗室(微信公眾號暫時被封,微博@方可成)
3. 美劇安利,微博@lanni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