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泛科普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历史上的境外人士中以马恩列斯对中国影响最大

泛科普
·

历史上的境外人士中以马恩列斯对中国影响最大。而马恩列斯中,中国人或许言必称马恩,但实际上大家为这两位美髯公原著花的功夫不会太多,《资本论》的读者很难超过《金瓶梅》。山羊胡列宁和八字胡斯大林才算真正影响深远。列宁创立并实践了建党原则但去世较早,斯大林当权20多年烙下的印记一直延续到今日世界。

斯大林主义的主要特色是一人说了算,其巅峰为个人崇拜,其他要素包括不断清洗干部队伍、突出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以压制个体权利、意识形态上持续以西方为假想敌等,基本可以简单概括为打着马列主义旗号的强人政治。

比起政治学、历史学著作来,黑色幽默电影《斯大林之死》(The Death of Stalin,2017)是理解斯大林主义的更轻松、更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强人政治很难解决好交接班问题,这部电影以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前后的部分史实为基础,经过荒诞化处理后,成为一部充满智慧的喜剧。真实的斯大林确实有召集高层领导人到自己莫斯科郊外的别墅深夜喝酒的习惯,而且他鼓励下属喝醉,意在获得酒后吐真言的效果。没人敢不去,没人敢不喝,大家唯有祈祷喝高以后仍然能将内心里对斯大林的无比崇敬表达出来。稍有不慎,第二天很可能就将登上去往西伯利亚的列车,接着安排进古拉格。鸿门宴固然危险但毕竟只有一次,斯大林的酒席却频繁得多,可以想象苏联高官们应该大都患有严重的焦虑症。

电影里编造的贝利亚往赫鲁晓夫口袋里塞西红柿之类的细节或许属于小儿科的短暂逗乐,但这两人为哄着斯大林高兴而互撞肚皮的动作显然可以给了解历史真相的观众提供值得持续回味的笑料。贝利亚担任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即秘密警察的最高负责人,赫鲁晓夫为苏共中央书记。

真实的斯大林喜欢美国西部片。几大常委级人物看得昏昏欲睡营造出的喜剧效果如果不算深刻,他们嘴里喊出的“约翰·韦恩万岁”、“约翰·福特万岁”怎么说也都体现出电影创作者基于对集权荒谬之处的深刻洞察才具备的智慧。这两个美国约翰,一个是最有名的西部片明星,另一个是最有名的西部片导演。只要领袖喜欢,大家即使疯狂地爱上意识形态的敌人其实根本没关系。

从斯大林到贝利亚、米高扬、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电影中的苏联正国、副国级领导人大多说着非美国口音的英语,赫鲁晓夫让我觉得格外亲切,扮演他的美国演员Steve Buscemi一口纽约腔。另一位特殊人物是苏联英雄朱可夫元帅,电影虽说仍将他列入调侃对象,但至少赋予给他一个特质:所有领导人中,只有朱可夫敢于公开挑战贝利亚。历史真相正是赫鲁晓夫借助朱可夫的帮助才得以清除贝利亚,挤走马林科夫,最终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当美式民主遭遇不顺的时候,人们对采纳斯大林式的无限任期制抱有美好想象并不特别奇怪,如果看过这部电影以后仍然无法消除幻觉才会比较奇怪。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