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恩夜夜秀與性別平權的未完之戰
3月26日,台灣知名脫口秀演員曾博恩,在YouTube上上傳一部標題為《博恩被強姦的故事》的影片,用著風趣的方式,訴說自己常常被妻子「強姦」,帶出「男性受性侵害」、「婚姻內性侵」、「非典型受害者」等重要議題。但因其展演方式,在影片公布後,引起許多爭議與攻擊。3月28日,博恩又上傳另一部標題為《真・博恩被強姦的故事 ( 完整版 )》,揭露了他從小到大受性侵害的故事,臉書上也同樣發文,說自己被輿論攻擊,是因為自己不是典型的受害者,而自己這個段子的目的,是想要強調「受害者」是可以走出來的。
博恩在表演過程中,同時使用了如「我越想越對勁」、「我希望助長這種行為」、「我可以想像女人迷會寫一堆文章來罵我」等語句,被認為強化了父權架構下的「男賺女賠」。而將影片分為兩部上傳方式,也被認為說是故意用來抨擊的手段,3月28日的臉書貼文上附上了joke的牛津辭典解釋,更被認為是說,這整段表演不過就是個笑話。在這邊稍微整理出幾點博恩這次行動的可議之處。
與性平組織之間的斷裂
女人迷絕對可以算是台灣性別平權運動的指標組織,在許多不曾關心性別議題的台灣人心中,甚至可能是唯一聽過的組織。博恩在表演中,直接點名女人迷,嘲諷其可以寫出一篇文章說「不,博恩你真的沒有被強姦」。直接被點名的女人迷,其子品牌「性別力」在3月27日刊出一篇文章,討論博恩的玩笑是否能達成討論男性受害者的目的。那麼,問題來了,若是要秉持著「促進公共討論」,為何要需要直接點名女人迷,且強調女人迷會寫文章罵他,而不是加入一起聲援男性受性侵害的問題,更何況,女人迷早在男性也可能受性侵害議題上撰文,又或是大可點名深耕此類議題的團體,如男性解放。而令人心寒的是,博恩在3月28日上傳完整版影片後,受汙名化的性別平權運動似乎加深許多,當天,台灣論壇PTT上便有文章討論此事,說博恩為「天才小吊手」,引起許多SJW(Social Justice Warrior)爭相攻擊他,而女性特別寫了千字文,和被性侵的男性說什麼樣才是男性被性侵,底下的許多留言更是留下許多「女權就是智障」、「女權就是笑話」等。也許男性受遭受性侵的議題被更多人看見,但卻一定程度造成人們對女權、性平運動造成誤解。
展演方式及受害者身分
在展演中,博恩使用了諸如「我越想越對勁」、「我希望助長這種行為(女性強姦男性)」等句。你可以將這視為脫口秀中好笑的一個段子,但隱含的卻是陷入性行為中「男賺女賠」的窠臼,而台下的笑聲也正反應了這是有趣,甚至是「好笑的」,代表並沒有太多人意識到此事的嚴重性。而在展演的後段,博恩揭露了他的其他故事──同樣是性侵害的受害者之一,從小到大都被強暴過的受害者。身為性侵害的受害者,我無法想像要花費多大的努力才能將此事以笑料的方式包裝並分享。但以這樣的展演形式結合他的被害者身分,又會有什麼問題?
問題就是,大眾目光過度聚焦於博恩「本人」。身為脫口秀,甚至是這次所有爭議的主導者,幾乎所有輿論都圍繞著「博恩」以及他的個人經驗旋轉。而隱藏在問題背後的議題以及發生原因,卻容易被忽略:婚姻中的性侵害、男性受性侵害的普遍漠視、非典型受害者的形象等等。觀眾們的焦點容易停留在博恩的個人生命經驗,其結果就是出現許多如前文所述,許多人出現對性別平權運動的誤解,甚至陷入厭女情節的桎梏中。
脫口秀演員(stand-up comedian)又或是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
在臺灣,人們對於政治、社會議題的討論,既敏感又充滿關注,但像是〈JIMMY KIMMEL LIVE〉或是〈LAST WEEK TONIGHT WITH JOHN OLIVER〉這樣兼具「批判力道」與「娛樂效果」的節目,卻從未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直到現在。 ── 薩泰爾娛樂
不過,我認為這一切最終的爭議要回歸到博恩本身的身分上做討論,他到底是位脫口秀演員,又或是其個人影響力早已超乎普通的演員,成為一位意見領袖?
就我自己認為,創作本就不可能脫離冒犯,而脫口秀演員更是其中之重,諸如各類敏感議題,又或是戲謔的展演方式。若要因為害怕冒犯而限制創作,那世界上則再也不可能出現任何偉大作品。但順著這段話來看,博恩又出現了什麼問題?
首先,就像我們讀所有文本時都必須了解作者本身的時空脈絡,以及理論限制那樣,否則以後設的角度來觀看,許多理論都是千瘡百孔,數百年前各大學者的研究方法及取徑,等級可能不過就現在大專生的論文。但能以此批評過去的學者不如現今的大學生嗎?顯然不能。
同樣,脫口秀本身也有其限制,而最重要的便是場域,在脫口秀的場地中,所有觀賞者以及表演者都有著接受玩笑的「前提」,但出了這個場域,同樣的表演方式,還能適用嗎?相信,如果今天是出席性侵受害者的經驗分享會,博恩不會用同樣的展演方式。而在這次的段子中,博恩直接點名女人迷,並且將表演影片分為兩部上傳至YouTube,明顯脫離了脫口秀的表演空間。一但笑話不只待在脫口秀中,自然無法脫離公評以及批判。
再來,延續著上一點,博恩將笑話延伸出去,使笑話不再只是笑話,甚至進一步發展成議題,這也成為博恩此次行為的最大爭議來源。正如許多博恩的擁護者提到,他可能是想要用有趣的言論,提醒大家此議題的重要性,那麼,在此前提下,我們還能用他只是一位喜劇演員的標準來檢視嗎?
相似的事件有吳宗憲先前說憂鬱症是不知足的爭議性言論,為何一位藝人的言論會遭到各界批評?很明顯是他有足夠的影響力,不只是單純的藝人,還該負起公眾人物(public figure)的責任。而博恩,他在台灣年輕一代中的影響力,恐怕早已不是單純的公眾人物,已經成為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般的存在。就如他的許多粉絲所說的一樣,博恩是他們了解議題的管道之一,甚至博恩的話語就是他們唯一的相關知識來源。
結語──從這次爭議,又看到了什麼?
除了各類對博恩本身行為引起的爭議外,又可以看出什麼?
- 性別平權中,順性別參與的極度缺乏。不管是博恩直接點名女人迷,又或是他在貼文中提到「該被消滅的直男」身分,都可以看到現今的性平運動,極度缺乏順性別的參與,尤其是順性別男性。
- 普遍缺少主動蒐集資訊的能力。脫口秀在處理議題上,因其表演形式的限制,不論是在深度或廣度都有所不足。而若脫口秀成為民眾接觸議題的主要來源,隱含的便是資訊蒐集能力的缺乏,甚至是慣常的淺碟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