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小胖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推薦閱讀《紡古織今:臺灣紡織成衣業的發展》

小胖
·
·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後知後覺,最近抽空讀了政大台灣企業史研究團隊所寫的《紡古織今:臺灣紡織成衣業的發展》,實在是驚為天人,我真的呼籲所有台灣需要分析全球化課題的人,無論你是大學生、研究生,或者是像我這樣一般路人甲,都推薦你一定要好好地讀。

別因為主編是溫肇東,就忽略這本書,它這本書的統整實在是讓人覺得非常棒,如果想比較細緻地感受全球化當代如何生成的,建議閱讀第一章的以下章節:

二、紡織成衣業全球化的初始
三、紡織成衣業的全球化:價值鏈的構建過程
四、各國紡織成衣業對紡織業全球化的反應
五、跨國的紡織成衣供應鏈:新的工業生產分工模式
六、後配額時代的全球紡織業

因為最近比較試著整理一些產業的發展脈絡,讓自己可以試著在一個整體的經濟發展框架來看違章工廠課題,所以常常喜歡下班後,離書店關門還有一點時間,就跑到各個書店去翻書,找尋個別關注違章工廠相關幾個產業的書籍,甚至進而地,讓自己看待農業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這是個有趣的框架,或者說,我有點驚訝政大台灣企業史研究團隊能寫出這樣一本書,這對於我在重新審視2000年後紡織廠關廠的抗爭,或者是廠外加工的歷史緣故、脈絡,都有了較為龐大的進展,但最令我訝異的,是整個全球化的脈絡竟然可以這麼清晰地寫出,「美國國務院決定將原本計畫扶植日本戰後重建的任務,擴大到扶植中國周遭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對抗赤化。」在這個課題下,我們再重新進一步審視相關課題,「於是防共的首務在經濟發展……優先選擇的應該是進入門檻低,可以短時間內建立的製造業,美國為防堵共產擴張,正面對時間壓力,紡織與成衣這類的勞力密集產業自然是首選。」於是四小龍隨著紡織業的生產而產生經濟快速攀升,隨著時間軸的演替,1974年的MFA,導致生產基地逐步移轉至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並於1990年代擴張至中國,2010年開始則以越南為主的中南半島興起。

當比較完整地拼湊起這些事件,脈絡就驚人地清晰,「1955年GATT接納日本成為會員,使日本的外銷市場增加。1954年日本第一批成衣,女裙17萬件,進口美國。隔年,變成400萬打裙子進口(Rosen,2004)。」雖然有些意識形態有所不同,但我認為書寫此章節的張逸民老師,將這些歷史脈絡以及相關的協議、專案描述的讓人整體的視野,無論中南美洲的「加勒比海盆地專案」或者是「加勒比海盆地經濟甦醒法案」,在那個框架裏頭,資本如何交疊,都是有趣的課題,而直至生產線的移轉,2000年前後,這也是我想理解為何台灣當代跑出這麼多違章工廠的時間點。

但或許也是我孤陋寡聞,說不定很多人都看過這本書,但真的蠻推薦大家讀讀,我覺得超級好看的欸,很適合作為《未竟的奇蹟》的前導書,畢竟我們台灣就是嘴巴一天到晚喊經濟發展,但其實我們的經濟發展,都是想賺easy money,然後接下來都是弄品牌,我覺得那都是很傻的線性膝跳反應。

不多說了,歡迎來讀唷!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