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會老,所以來談談人口老化
面對人口老化的議題,多數人提出的解決方法是鼓勵年輕人生小孩,以及培養長期照護的勞動力,然而這兩種方法都具有爭議:以鼓勵年輕人生小孩而言,需要考量現在的環境有多少比例的年輕人具有承擔生小孩的責任與能力。此外,如果年輕人生小孩是為了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那麼這個問題是針對「當下沒意願生小孩的年輕人其本身老後的問題」,還是「人口結構老化影響到社會經濟與國際競爭力的問題」?兩個問題之間或許是相互有關係。
一、從扶養比看老化
首先,人們並不會因為年輕而沒有自主選擇的資格,無論社會如何地鼓勵生小孩,他們都沒有生小孩的義務。相反地,假設這些年輕人成為老人後,也必須為可能存在的生理或心理失能負責,亦即社會沒有義務無償分配資源提供給不生育的成員日常照護的福利。
生小孩與老化之間的問題或許是一體兩面。多數年輕人的薪資水平不見得可以承擔家庭責任,而這些年輕人的普遍低薪也進一步影響到上一代老人的社會福利,或許可稱之為扶養比。扶養比並不只是多少年輕人養一個老人的計算,還必須考慮這些年輕人的薪資水平。例如:年輕人生活水平高,1位年輕人可以養2位老人;年輕人生活水平低,5位年輕人只能養1位老人。
若上述的例子成立,那麼老化問題並不是靠大量生小孩能解決的,而是如何讓下一代(next generation)可以不斷的過得更好。下一代過得好,不管是否生小孩都可以解決扶養比的問題。
二、從身心層面看老化
想像一下,不婚或不生的年輕人孤獨老會是什麼樣的情境:自己可能沒辦法打理生活的瑣事、身邊沒有任何可以互動的親人、開始變得健忘且行動不便而周遭卻沒人可以幫忙。這種狀況光是想像就很淒慘,但是上述這些問題真的只有「不婚或不生」的成員才會面臨到嗎?事實上,家庭的成員不見得能「保證」一輩子待在自己身邊,因此許多遇到這些問題的人或許也曾經有過家庭。「養兒防老」的概念是需要具有傳統文化價值的共識,如果下一代不願意或沒能力,那麼遵循這個概念生小孩不僅未考慮到風險也似乎僅把小孩視為「防老」的工具,而不存在任何更深層的人類價值。
因此,面對人口老化,真正治標的方法反而是鄰居之間的相互關照,或者該說社群成員之間的相互照顧。現代社會的發展情勢是「防人之心不可無」與「自掃門前雪」的冷漠態度。這種情況下,老化問題看似是個別家庭的責任,但是沒有家又怎麼會有社會和國家呢?家與家之間的互相幫助造就社會;社會與社會的互相幫助才能造就國家。
不可否認,公共決策可以鼓勵培養長期照護人員,但是「長期照護人員」如何地看待眼前的「老人」將會是未來不可避免的倫理價值問題。他們會因為這是一份「工作」而把服務的對象看成是工作責任需要負責的「東西」,還是將服務的對象視為「人」?兩者之間的差別,看到的社會風景也會是截然不同。
三、小結
不可否認,關於人口老化的問題並沒有上述描述所想的那麼簡單,所需要考量的連鎖問題或蝴蝶效應是無法用幾句話帶過。因此,這次的文章是想要反思兩件事情:(1)人口老化是成熟已開發國家必然要面對的問題,但這個問題的本質並非鼓勵生育能夠解決;(2)人口老化不只是私人(或家庭)的責任,同時也需要考量不同面向是否也有辦法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例如:除了鄰居之間的互相照護、培養長期照護人員之外,醫療技術與AI科技是否能改善人口老化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關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