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责绳?回顾与感悟
“What is beautiful about tying someone up?”
“Suffering.”
"捆绑一个人美在哪里?"
“受苦。”
——奈加
关于紧缚之美,日本著名紧缚师奈加あきら(Naka Akira)如是说【1】。从表面上看,不论是疼痛还是苦难都是极为消极的概念,因而从中发掘审美体验难免令人费解甚至有些残忍。然而以奈加为代表的“责绳(責め縄/Semenawa)”却以某种方式实现着这一追求,以看似痛苦的绳缚方式塑造着独特的美感。
什么是责绳?责绳的美感从何而来?在上一期Kinky Feminist的讨论会上我们请紧缚艺术家、绳缚老师、奈加的学生hua hua分享了她对于责绳的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绝大部分整理于笔者在这次讨论会中由hua hua的讲述和大家的讨论中所获得的感悟,并部分结合了笔者最近在与她学习与讨论责绳的过程当中所收获的理解。诚然,本文无意也无法对以上问题作出全面的解答,仅是作为对讨论内容的个人整理以及对笔者感悟的总结。但愿笔者粗浅的理解可以让更多的读者关注到责绳,开启更多精彩的讨论。
单从字面上来说,責め縄 (semenawa)便已是一个难以解释的概念。中文“责”有“斥责、苛责、惩罚”的意思,而英文翻译tormenting rope/torture rope则可以直白地翻译为“折磨的绳”。但若这样解释责绳,不免有将它简化为一种单纯的施虐的嫌疑,而丢失了很多其意义中的细节。因此,许多西方责绳实践者直接放弃了翻译,而直接使用“semenawa”来描述自己的行为。
诚然,规避字面上的语义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多地理解责绳。而既然疼痛与受苦是责绳中常见的主题,我们不妨首先从这两个词入手,去辨析责绳的意义。
疼痛与受苦
在hua hua的课上,我们曾讨论过疼痛(pain)和受苦(suffering)的区别。我的收获是,疼痛是一种身体的感受,而受苦则是一种精神状态(mindset)。前文引述中奈加所描述的紧缚之美,便来源于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因而进入责绳体验之前提,便需有受苦的意图(intention),以及进入受苦的状态。而疼痛的施加乃是服务于这一精神状态。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实践责绳与单纯的施受虐的一点不同。即,责绳中所追求的并不一定是由痛苦向快乐的直接转化,而是由受苦向美的转化。这意味着,责绳中的被缚不一定有着受虐倾向,而责绳中的绳手亦不一定是一位施虐者。换言之,二者并非是在疼痛的交互之中“享乐”,而是在这其中一同受苦,或是由绳手帮助被缚完成其受苦的旅程。
同时,也正因如此,huahua认为责绳与其它形式的绳缚相比被缚占据了更多的主动权。这是因为,是被缚决定了自己是否希望进入受苦的状态,同时也是被缚诠释了缚手的行为,为其赋予受苦的意义。倘若被缚没有受苦的意愿,那么不论缚手如何努力,也只是在施加疼痛而已,而并不能使对方进入受苦的精神状态。
为何受苦
如果把“受苦”作为实践责绳时必要的精神状态,那么下一步我们要面对的便是为何受苦的问题。而如果我们要探索“为什么受苦是美的”,以上问题的答案便不能仅仅是“为了创造美”,而应进一步阐释如何将受苦这一过程的消极意味转化为积极意味,从而使审美成为可能。
Hua hua说,受苦是人生共有的一种状态。“在绳缚外它(受苦)也会发生,而你必须战胜它。到了最后,所有这些对生命都是至关重要的,你需要这些强烈的、不快乐也不舒服的瞬间,去超越它们并获得成长。”
因此,责绳体验的一个关键词便是“忍耐(endurance)”。即,面对痛苦,我们所选择的不是立即逃避,而是处理这一感受,与之相处。通过忍耐,进而突破身体的感受,超越自己的疼痛。这样,受苦便有了第一层积极的意思。
受苦的另一层审美意味,或与绳缚本身的历史有关。紧缚师与学者小林绳雾在《繩縛歷史探源(二):歌舞伎》中将绳缚美学追溯至歌舞伎中的責め場:“高貴的主角因命運而受苦,卻仍不屈服。觀眾們看她受著種種折磨,壓抑、苦悶的劇情張力形成一種淒美感,與說不出的、暗潮洶湧的情慾悸動合而為一。因為受苦,而成就了一種昇華的美。”【2】
由此可见,责绳的美学在个人意义之后也有着其文化渊源,虽然对于日本文化之外的实践者来说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来自歌舞伎責め場中的审美是一个未知数,但或许这对于欣赏责绳来说未必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若受苦是生命中共通的体验,那么不论是歌舞伎还是责绳,都是这一体验的表现方式,前文中所述对于疼痛的超越,想必也有其文化普适性。
如果对痛感的超越和对歌舞伎表演中責め場审美的继承构成了责绳中受苦的审美的两个意味,那么依笔者拙见,由前者还可以引申出第三层,隐喻性的审美意味。试想,生命中的受苦,可能看似无形,甚至无法超越。但藉由责绳,这些苦痛可被具象化,在有限的时间内被集中地创造、体验、与转化,而体验者最终得以从受苦中解脱。笔者将这一过程看作是对于“万事终将衰朽,即便是受苦也会随时间化解”的隐喻。这种对受苦的暂时性的诠释,颇有疗愈的意味,亦有美的意味。这种审美意味的生成,与俳句中“寂”的美学由“衰朽、古老”和“流行、暂时”等概念中发掘出审美情趣的过程颇有相似之处。借大西克礼对后者的阐释,我们不妨可以说责绳既具象了受苦,也用其暂时性否定了受苦,同时又以身体上的疼痛否定了这种否定。因此,笔者觉得,责绳之美也部分生发自这一虚实的不确定性。
缚手与被缚
以上我们试图单从概念上探索责绳中“受苦”之美从何而来,不乏有些片面,其见也多有我个人的揣测。以下我希望集中总结与责绳具体实践相关的理解,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恐怕就是缚手与被缚的关系了。
前面讲到,作为被缚,需有明确的进入“受苦”的状态的意愿责绳才成为可能。而缚手与被缚亦不是简单的施虐与受虐的关系。那么如何理解这种关系?我们不妨借鉴奈加在文章开头引述的采访中作出的阐释【1】:
“Suffering. That is the beauty of Kinbaku. The beauty does not come from violence or cruelty or restraining/treading on the female body. The beauty of bondage comes from both parties understanding and trusting each other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other party enduring the pain for you.”
"受苦。那才是紧缚之美。这种美并非来自暴力、残忍、或是对女性身体的控制/践踏。束缚的美来自双方对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以及对方为你承受痛苦的状态。"
可见,奈加所追求的,是一种共同受苦的过程。虽然一方是疼痛的承受者,但双方都处在受苦的精神状态中,而只有双方对彼此有着一定的了解和信任才能够共同进入这一状态。因此,hua hua也曾讲到,很少会有人第一次交流绳缚就会进入责绳。毕竟,这种信任和理解往往需要时间去建立。所以,责绳是一个“漫长的旅程”,需要绳手和被缚投入时间去逐渐探索。
而当两个人能够共同经历责绳的时候,这种情感交流的深度是难以比拟的。在讨论会上,hua hua这样描述:“当我实践责绳的时候,每次都会觉得很特别,因为我觉得我们在进一步了解彼此,而这种了解无法回头。你在一段关系中走得更远,也对彼此理解得更加深刻。这可能是可怕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为此做好了准备。”
对于笔者自己来说,实践责绳的过程就像是与对方共同攀登一座雪山。作为缚手,我见证着对方的痛苦和忍耐,我的同情心使我对对方的苦痛感同身受。但我要做的,不是为对方带来自由或是解脱,而是继续,缓缓将对方推向更高更冷的地方。因为我知道,攀登是她想要的,这是她探索自己的痛苦的旅程。我能做的,是陪伴,是帮助她完成这一旅程。她的受苦并不使我快乐,但旅程却拉进了我们的距离——而这,又是值得我感到欣喜的。
讨论会中也提到,在责绳过程中,缚手更要时刻关注被缚的感受,与其时刻保持连接,以确保自己所施加的是“正确的疼痛”。因此,责绳对缚手的能力基础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比以往更为投入的专注则可以在疼痛中更好地保护被缚的安全。
责绳与抚绳
在讨论会中,有朋友提到了责绳与抚绳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最为经典的参考便是Zetsu Nawa的文章《抚绳与责绳:快感与忍耐 (Aibunawa and Semenawa: Pleasure and Endurance)》了【3】。文章中,作者讲述了雪村春树老师是如何向他阐释这两个概念的,欢迎大家根据文末的链接阅读原文。
简言之,抚绳与责绳往往被人们作为相对的概念提出。而抚绳又以雪村流为著名。在文章中,雪村老师将被缚的手轻轻吊起,使她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并相信自己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在随后的互动中,后者试图借用这一活动空间不让自己暴露,但很快便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幻想,绳子的位置聪明地使她刚好无法遮挡自己。因此,抚绳的核心是“快感”,是在束缚与自由中的想象空间释放欲望的游戏。
随后,雪村老师将绳子拉紧,被缚的双手被吊在头上动弹不得:“这,就是责绳”。被缚在束缚中被完全剥夺了行动和选择的机会,她能做的,只有忍耐。因而雪村春树指出,决定抚绳与责绳的乃是被缚的感受。责绳无需疼痛,如果绳子可以创造一种忍耐感与无助感。
文章中的例子,精彩地体现了抚绳与责绳的流动性。二者对绳子的使用可能仅有细微的差别,却可以唤起不同的情感。因而,或许它们的关系并非一个维度上的两极,而是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任由缚手与被缚在实践中自由地转化。此外,hua hua也指出,并非抚绳才出自爱的动机,“二者都出自爱”。
责绳的形式
文章至此,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会认为责绳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最重要的,乃是“受苦”的意图与精神状态。当然,现实中还是存在着很多在责绳中常用的技巧,用以制造痛感以及帮助维持受苦的状态。
譬如,hua hua提到责绳中往往会逐步地施加更多的绳子,这样被缚心中知道即便是解开绳子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ta必须进入一个忍耐的状态中。再如,像柱缚这样的方式本身有着“责”的意味,因为被缚将被完全剥夺行动的自由。此外,责绳中可能会有更少的挑逗,以给被缚更多的空间去接触身体上的强烈感受。
但碍于笔者本身知识的局限性,恐怕无法负责任地对此进行更深入的介绍,因而此处便不多在技巧上着墨了,还请大家谅解。
尾声
诚然,责绳是一个由实践衍生出的概念,不同的紧缚师对责缚有着不同的诠释,不同的实践方法,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审美体验。本文无意对责绳做权威式的定义,仅是梳理笔者个人在讨论会和实践中所收获的感悟,希望通过这些粗浅的认识我能够和大家分享责绳对我的启发和所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术士 Gandalf
参考资料与扩展阅读
【1】bondage artist naka akira on the erotic beauty of kinbaku https://i-d.vice.com/en_us/article/evnaxp/bondage-artist-naka-akira-on-the-erotic-beauty-of-kinbaku
【2】繩縛歷史探源(二):歌舞伎 http://shibaru.life/2015/09/history-of-shibari-2-kabuki/
【3】Aibunawa and Semenawa: Pleasure and Endurance https://www.kinbakutoday.com/aibunawa-and-semenawa-pleasure-and-endu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