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慘業人肉生產線上員工雜感
崩壞、冰風暴、慘跌、有哪個產業連續五年以上被用這些激烈的形容詞形容?
呵呵!
身處其中一員,真是有參與歷史的感覺。
或許因為昨天參加了一場傳說級前輩跟史詩級的前輩舉行的發佈說明會,讓我心底覺得生出許多淒涼與悲哀。我很尊敬在場的所有前輩,卻深刻覺得這是一個沒有太多想像力的地方,彷彿可以不斷地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就可以達到以前的榮景(也許)。
但是,光是與談者反覆刺探兩三次的商業模式問題,或許大家心底都知道只是不說,或許純粹我白目驕傲。但就同為內容產業而言,現在還在糾結要月定付費還是要先免費衝會員數字,音樂平台有KKBOX、影音有 NETFLIX,遊戲有 STEAM……新的營運模式不是已經出現在我們身邊了嗎?怎麼好像沒有人注意?
再來就是,同樣性質的網站台灣沒有嗎?菁英取向的評論從來就不缺乏,到底誰真正再關心讀者想要看到什麼?如果被挑戰怎麼辦?一個供應內容的產業,品味的僵化固定多麼無聊,一個月可以推出將近 5000 種新產品的市場,各大旗艦百貨選擇一樣的精品販售,是百貨也就算了,路邊巷口的雜貨店也在挑 LV 販賣,是要賣給誰?金子半之助很美味,所有餐廳都賣不會有人覺得膩?
還有因為競爭對手,覺得這個商品很重要,所以我也要跟進!那年底排暢銷百大、排影響力、排這個、排那個,到最後,有誰去統計相關性?
「大家都一樣」這件事情始終讓我覺得恐懼跟無聊。
決定之後通路會報要好好請教這個問題:
某月台灣四大通路(博客來、誠品、金石堂、讀冊)都選了同一本書,竟然沒有人覺得不對勁耶?
有哪間書店誠實地從自己書店的角度出發去告訴讀者,為什麼這本書通路端覺得重要!
博客來、金石堂、誠品、讀冊,看你選我也選。這本書好棒我推薦你這個月一定要看,所以呢同樣的書同樣的推薦重複四次?實在太讓我不能理解了,雖然責編(人很好,還會來跟我聊天呵呵),書的作者也很優秀,但是一本書可以討論的面向那麼多。我始終沒讀到一篇通路的角度誠誠懇懇地出來說,這本書跟我們書店的核心價值有什麼關係,跟讀者有什麼關係。
攏謀!(都沒有)
編輯。或者加上行銷企劃還有出版社業務,逐漸變成最理解一本書與社會連結的人(雖然本該如此吧)需要自己跳出來面對讀者跟讀者解釋,誠懇地說明偶爾還要面對一些讀者的質疑與挑戰。
就像我十分尊敬的春山總編說過一句話:
明明書的製作越來越精美,越來越好。
臺灣圖書館還希望用更低的折扣買到同樣品質的書,再免費提供給消費者,半毛錢都不想付!人家租書店至少還會照市價購買,議員咧?罵得好爽繼續接著罵了,還有一間號稱公益社會企業書屋,每次就只買一本酌收費用給讀者看到飽,噁心,無比噁心(其實台灣電子書目前大部分有賺錢的營運模式也都走這個方式給你看到飽,但是至少有照點閱數抽趴回饋給出版社))
到最後,所以讀者去哪裡買本來就都無所謂,有什麼差別?就跟跑步游泳比賽一樣你做的事情別人也在做,你賣也我賣我站著翻完上網買或去圖書館借,到最後大家都做一樣的事情。
反過來,著色畫圖書流行跟著追啊啊啊啊,寫字流行跟著搶啊啊啊,你找 A 推薦我也找 A 推薦,到最後,A 推薦了所有這類型的書籍。怎麼沒有人要去統計 2016 年誰推薦了最多本書啦?我好想知道
- 可惜我還太菜!希望未來有機會成長成能夠把這個產業玩鬧個翻天覆地。
- 至少祈求台灣先推出一個像樣的讀者出發的書評網站,可以評分,可以讓讀者自在地說說對於一本書的感想。
(本文由 Medium 搬家轉移,寫於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