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天空】病院裡的這一年
這一年,守的好,讓我仍有心情寫下一些醫院裡簡短的紀錄。
待在負壓隔離病房、專責病房與病毒共處的同仁
年初,看到電視媒體新聞,收到疾管署消息,醫院內緊急召開好多會議,負壓隔離病房只有2床,如何收額外的疑似個案?於是規畫了專責病房,所有疑似個案經由專屬通道,送至專責病房。
醫院平時哪來專責病房?於是徵收了一個護理站,所有病人移出至其他病房,各病房都有自己的專業,像是胸腔內科和胸腔外科,兩邊的專業訓練不同,動一個病房,就有好幾個病房要跟著一起挪動。
另一個問題是,雖名為專責病房,但是空調是中央統一,送全院,這樣也會讓病毒四處飛,於是,工務、總務開始採購管線、發包、敲敲打打,每個病房重新打造成微負壓,以保護所有人。如果這個病房不夠用怎麼辦?往壞的推衍,逐層封閉。
誰來照顧這些病人?醫院最怕院內交叉感染,護理人員稍微好調控,固定一批在專責病房,萬一被感染,範圍可以掌控(雖然當病人量不平衡時,會遇到怎麼排班的問題)。
但醫師就很難掌握,因為病人可能因各式各樣疾病入院,伴隨「疑似」,例如可能是一般外科的病人,也可能是腎臟內科的,他們的主治醫師除了照顧他,還有其他病人,萬一被感染,可能會帶到其他病房,交叉擴散。
因此,醫師必須分組,連同他們的病人在別的病房也要分組,還要分區、分床,好多連貫的問題,在短短的幾天內密集討論、演練、模擬,不只醫護,其他職類、清潔同仁、傳送人員、配膳模式…,改變上一直遇到阻礙,總有解決不完的困惑。
更擔心的是,防護醫材哪裡來?平時,高等級的防護醫材不會囤積太多,一下子要照護疑似個案,才發現,現有的防護醫材不足以使用,同仁進隔離病房的,如果想進食、上廁所怎麼辦?醫材耗的太快又怕來不及補。
站在大門、車道管制出入口的同仁
回想今年初管制出入口的同仁,真是驚險。大家都是行政人員,醫療人員忙於線上,突然間醫院封閉一半以上的出入口,雖然開放的不多,但每天24小時必須都有人輪值,要量體溫、查身份、查旅遊史、要求戴口罩,協助處理民眾出入醫院的管理,算下來需要不少人力。
為何說驚險?因為政策緊急,大家來不及防範,上前線時,唯一的防護「僅有口罩一個」,配上酒精一瓶,出入的民眾有各種來源,那時好像是本土案例一直出現的時刻,沒有人知道會遇上什麼,在車道的同仁,還得把頭探進民眾的車子裡,車上的小孩還小,得伸長手臂和脖子才量的到體溫。幸好,都沒事。
明天氣溫要驟降,站在北門和車道的同仁,身上又得貼滿暖暖包了。
守在急診、機場、港口和病毒面對面的同仁
急診,最令人擔心的單位。每天處理意外事故、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昏迷…各種急重症病人,還要身兼發燒病人的處理,醫院在外圍設立篩檢站,發燒病人專屬流程,每當看著同事穿著整套的隔離衣走出去的背影,都覺得沉重。
還有醫院派出去堅守國門的同仁,每天與這麼多從國外回來的人接觸,採集檢體,身在醫院裡的我,無法想像那裡的狀況。
誰來為我們拭去環境中的病毒?清潔同仁,一桶又一桶的消毒劑、漂白水,讓人聞了都頭暈,每一個角落、物體的表面,靠同仁親手擦掉可能殘留的病毒。
有時候忍不住想,會不會後悔在醫院工作?我個人可能天性使然,從進了護理系以後,打從心底就覺得會一直待在醫院裡,不管換了什麼職位,也許,有跟我一樣的同仁。
在檢驗科、病理科手握病毒管的同仁
一開始,醫院並沒有儀器可以做核酸檢測,所有疑似個案的檢體,全部打包好,一天一次外送到大醫院做,等到隔天以後才能知道報告,為了早點掌握院內狀況,就購置了相關設備,這樣,我們可以很快知道狀況,也不用受限於只有疾管署要求的指定個案才能測。
但是,變成檢驗科的同仁,必須暴露在病毒的威脅中,雖然做好了層層保護,不免還是會害怕。
原本,檢測量不大,最近,開放民眾可以自費篩檢,再加上機場與港口的採檢,檢測量開始驟增,甚至,為了讓急著要報告的民眾可以早點拿到報告,還有當天就要出報告的壓力。
這些天,又再要求越南、泰國等移工,在檢疫期滿後必須篩檢,檢測量是急速爆增,機器的排程都滿滿滿,為了應付這些需求,又再擴增病毒實驗室,再買儀器,意思就是,同仁的工作量要一直累加,休不完的年假只好等明年看看有沒有機會放。
下一年,期盼一樣守的好。
我們的防護措施層層把關,守的好,會很有效;但是,一旦失守,這些措施都會變成沒有用,擋不住的,我不敢想像國外醫院的情景,也不希望發生在眼前。
還有許許多多人的努力來不及記載,感謝所有為防疫盡心力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