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通告】文學四季:文學中的城市風景 (第二場)
第二場錄製的過程還是很緊張,有發現我哪裡說錯歡迎報警檢舉(咦)
《日本奧地紀行》之後,這一場要談的是《英軺私記》,這部晚清遊記裡的倫敦。
其實我沒去過倫敦,更別說學人家小資或貧窮男女硬要打腫臉,跑去看當年的倫敦奧運。不過,因為寫博論的關係,接觸不少晚清旅人筆下的倫敦。對台灣聽眾來說,《英軺私記》絕對不是耳熟能詳的文本,這本遊記的作者劉錫鴻也大概連聽都沒聽過。
簡單來介紹一下這本遊記之所以產生,背後的旅行史脈絡。
19世紀中葉以降,國勢江河日下的清帝國面對歐美列強的侵擾,顯得毫無招架之力,鴉片戰爭以降怎麼打仗怎麼慘敗怎麼簽約怎麼割地賠款多麼令人髮指就不贅述了。
但是重點來了,1858年打完第一次英法聯軍,所簽訂的天津條約,全面開放了歪果仁進入清帝國內地旅行的權利。傳教士、商人、探險家、學者等形形色色身分複雜的外國人,入華旅行的足跡,從原本的通商口岸,逐漸涉足過去少有外人出沒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陸海邊疆。
舉個例子,當時尚屬清帝國治下的台灣,在1860年開港通商之後,海關、洋行與各國領事館在台紛紛成立,傳教士也抓住這樣的契機陸續來台佈教(怎能放過呢)。
旅行權的開放與外人在台的任務之便,就是當時他們在福爾摩沙從事探險與調查旅行的重要背景。詳情請見:
非業配,是我自己買了這期覺得不錯。
當然,旅行權開放之後,後續的問題就來了,外國人在你家前院、後院、房間、廁所到處亂跑亂翻,你家有甚麼他都知道,他們在你家又搞出一些紛爭與衝突,甚至對方出人命還放大絕靠北不管啦你要賠,造成你莫大的困擾。
發生在台灣的美國商船羅發號事件;引發日軍出兵的牡丹社事件;以及英國翻譯馬嘉理(Augustus Raymond Margary)在雲南遇害的「馬嘉理事件」(又稱「中英滇案」),這些爭端發生後,擁有豐富在華旅行經驗的外交官或探險家,在居間交涉與之後的影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英法聯軍之後,負責辦理外交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覺得「中國之虛實,外國無不洞悉;外國之情偽;中國一概茫然」,這樣真的毋湯,帝國的偶包該稍微輕輕放下一下下了。
於是,洋務派建議聖母皇太后派員出洋,強調開眼看世界的重要性,1870年代開始,派遣外交使節前往歐美(後來還有日本),成立常駐的公使館,外館人員除了日常公務,還肩負遊歷各地的任務,藉以了解歐美富強之道,還要把國外的見聞彙整成日記或遊記,上交給總理衙門,作為辦外交的參考。
1876年,被任命為首任清國駐英公使的郭嵩燾,帶著他的副手劉錫鴻與一干使館參贊、隨員,來到了倫敦,在他們的旅記文本中,留下許多早期出洋的清國知識人,眼中的見的倫敦城市風景。
耳朵有空的話就來聽廣播吧!
※第二場播出時間:2020年9月12日,下午5:05~6:00
※線上即時收聽:http://hichannel.hinet.net/radio.do?id=1470
※主持人:還是歷史系出身,「故事」網站共同創辦人暨著名作家謝金魚
※對談人:又是歷史系出身,但人參還在迷路中的流浪博土蔡凱西
發簍不到本週六播出時間的話,也還有連結可以聽,保存兩個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