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的前世今生(上篇)

三藏川
·
·
IPFS
·

怪力乱神养成记——中国龙(上)

公元前113年,也就是距今2132年前,有个叫做公孙卿的人给汉武帝说了个关于黄帝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黄帝在人间活了数百年后,要上天去当神仙了。怎么上天呢?黄帝用首山的铜矿,铸成一个宝鼎于荆山下。然后天空出现一条龙来迎接黄帝,黄帝就骑上去了。他手下的群臣和老婆们一看,也要上去,于是一下子上去了70多人(想象一下这得多拥挤啊),然后龙就起飞了。还有好多低级官吏们想上去但没来得及,所以他们就拼命抓住龙的胡须。结果,可怜的龙,胡子被扯断了,黄帝的御弓还给弄掉了。这些小官们也就没上成天。而老百姓们看到了,就抱着那把弓还有龙的胡须大哭[1]。武帝听了非常高兴,立即封这个公孙卿为掌管星宿的郎官。

请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画面:有条巨龙,上面乘坐了连黄帝在内70多人(估计这龙至少有一辆超级大巴的长度),然后还有人扯着胡须吊在半空中,下面则是一群人在大哭大叫。

龙心中肯定一万头草泥马奔过:为什么我得遭这个罪啊!

不过汉代的人绝对不会因此同情龙,更不会觉得给龙编造这样的情节有什么不敬。因为在他们眼里,龙本来就是神仙的坐骑啊。

在汉代人的汉语字典里说龙是鱼类和爬行类动物的首领[2],不过在先秦人的字典里却找不到关于龙的解释[3],可能对于朴实的先秦人而言,龙实在太少了,既然少到看不到,也就没必要收字典里了。就算有,那也是海外之物。所以在讲各种神怪的《山海经》里就有记载,不过也不多,比如里面说到祝融、蓐收、句芒这些神人乘龙[4]。需要注意的是,是乘龙,不是骑龙。所以千万别想像成火神祝融骑在龙身上喷火的样子!实际情况恐怕是,祝融坐在一辆春秋时代的战车上面,然后这车子是由两条龙拉着的。很有可能的是,这龙还是在地上跑的,不是天上飞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先秦不多的关于龙的记载里,很少有龙在天上飞的证据。屈原甚至还说了,龙失去了水而困在陆上,结果被蚂蚁们欺负。关于龙记录比较详细的是《左传》,里面说到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在绛州郊外出现了一条龙。当时晋国的魏献子听说这事后就问史官蔡墨:听说龙是最聪明的动物,因为它很难被抓到。这是真的吗?(这是想抓龙的心啊!)蔡墨见多识广,他回答说:其实龙没那么聪明。古代就有专门畜养龙的人。比如舜的时候就有专门驯养龙的董父,因为养的好,舜还赐其名曰豢龙氏,类似今天的养猪专业户。后来到了夏朝的天子孔甲,也养了两条龙,但是不得法,给养死了。

魏献子感觉很惋惜,于是继续问:那为什么现在看不到龙了呢?蔡墨说:所有的事物,必须要有相应的祭祀来维护。世上有五大类事物,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以前有五行神位,分别对应这五类事物,但是现在只有四个神位,少了水位。而龙是水类的,得不到维护,所以也就没了[5]

应该说,蔡墨回答的无懈可击,这样一来,魏献子想养条龙的心思就只能放下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依然无法得知先秦的龙究竟是怎样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先秦时人没把龙当成神兽来看待,最多,是把龙视为珍稀动物,类似大熊猫一样,所以大家都想养一条来炫耀。当然,也有人想杀龙来炫耀的。所以庄子才会说了一个“屠龙之术”的故事[6],我想庄子的意思未必是嘲讽那个人愚蠢,而实在是龙太罕见了,根本杀不着啊!

那么,先秦人眼里的龙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说是鳄鱼,也有人说是巨蟒,我觉得鳄鱼的可能性更大,否则,你能想象巨蟒拉着战车的样子吗?然后,随着龙越来越罕见,于是人们(应该是以道家的术士为主)便开始给龙添上各种本来没有的元素,渐渐的,龙从一种珍稀动物,转化为神仙的座驾,或者某种祥瑞。所以我们在一开头公孙卿的故事里面就读到黄帝驾龙升仙的情景。另外还有最荒谬的就是汉高祖刘邦是蛟龙趴在他母亲身上而生的故事[7]。不过,龙成为祥瑞象征这种事,在汉代并非专有特权,事实上,能够代表祥瑞的动物有很多,龙只是其中一种罢了。比如凤凰、龟、白鹤、雁等都是可以的。那时候的皇帝们虽然都喜欢祭拜神,但一般也就是祭天地,祭五帝,祭山川,祭星辰,祭祖宗等,没有哪个皇帝会去祭动物,龙显然是种动物,自然也就不会得到祭拜。

之后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编了一本《广雅》,其实就是当时的汉语字典,比先秦时候的《尔雅》收了更多的字。于是有了“龙”的正式解释。张揖在“释鱼”(说明当时人们认为龙还是属于鱼类)目录下说龙有四种,“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还说龙可以随意变大变小,能明能暗,总之很神秘[8]。不过他没有给龙定性,所以在官方,龙可以是神仙座驾,是吉祥物;但是在民间,它也可能是像尼斯湖水怪之类的凶兽,杀龙的人还能成为英雄。

例如在南朝刘义庆那里,他讲了晋代周处的一个故事。当时有蛟龙为害人间,于是周处为民除害,他与蛟龙在水里整整斗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杀蛟而出[9]

不过也正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慢慢传入中国。于是,印度的龙正式现身了。

那伽(Naga)是印度龙的梵语名称,中国人在翻译过程中直接将其翻成“龙”。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印度的龙其实就是巨蛇,而且还能化身成人首蛇身的样子。在佛经中它的天敌是金翅鸟[10],后来经佛祖点化而悟道,成了佛的弟子。考虑到中国龙在当时人们的印象中也是似鳄似蟒的样子,因此将两者等同起来也情有可原。但是别忘了,印度龙可是佛祖弟子,因此它的作用就不止于当神仙座骑或者吉祥物了。到了北魏时期,有个叫做般若流支的法师翻译了《正法念处经》(该经相当于一本佛教的百科全书),在该经中说,龙王们所负责的工作就是按时降雨,令人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如果这样的话,这些龙王就不会受热沙之苦[11]。为啥是热沙之苦呢,我猜想印度的龙不就是蛇吗?既然是蛇,当然最怕干燥炎热,被晒成蛇干啊!

也就是说,最晚在北魏(距今1600年左右),有关印度龙的传说已经到了中国,而考虑到在此之前没有看到任何中国古籍上说龙有施雨的能力,所以可以推测是中国道士们自作主张将印度龙的这种能力嫁接到了中国龙身上。

为什么说是道士呢?因为道教有个著名的《龙王经》,其实就是信徒们去龙王庙里祈雨时念的经。据说只要在六斋日的时候,将所要供奉的地方打扫干净,然后烧香拜神,道教的天尊就会召唤龙王来降雨[12]。道教的这个经成书于唐宋之际,显然远远晚于北魏,所以我推测是道教挪用了佛教的龙王故事,从而使得中国龙拥有了降雨的能力。

可以佐证的还有一个证据是,因为在唐代之前,历朝历代祈雨所祭祀的都是风伯雨师,从来没祭祀过龙。直到唐代,皇帝们才开始祭祀龙神。

唐玄宗开元二年的时候,他在兴庆宫的龙池进行祭祀。考虑到该地恰好是他未登基前的居所,也就是所谓龙兴之地,所以起初在那里的祭祀活动更多的是对他本人的歌功颂德。那时候每年祭祀是要唱歌的,所以就有负责音律的官员根据大家送上去的颂圣诗编了《龙池篇乐章》,一共十首,每当仲春之日就一边演奏一边祭祀。其中数蔡孚写的最好,给大家欣赏一篇: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昔日昔时经此地,看来看去渐成川。

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莫言波上春云少,只为从龙直上天。

从这诗词可以看出,完全就是拍玄宗马屁么,哪里有祭龙神的意思么!然后就这样大家拍了十六年马屁后,到了开元十八年,突然有龙出现在龙池,于是有个叫韦绦的人便上奏说,应该祭祀龙神,因为龙可以降雨,所以要像祭祀雨师一样祭祀龙神,而祭祀龙神则需要用羊作牲品,用鼓和钟演奏姑洗的旋律,唱南吕的歌[13]。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当时祭祀龙神的祝文中看到,祭祀的一大目的就是祈祷龙神赐予人间风调雨顺[14]

那这个韦绦是什么人呢?他怎么会说龙是降雨的神呢?他当时的官职是太常卿,也就是负责各种神灵祭祀礼仪的。而且他还特别喜欢方术之士,特意遍访名山大川,寻找神仙。然后就找到个叫做姜抚的道家术士给唐玄宗,说他有长生不老之术。这个姜抚跑到玄宗那里大言不惭说是太湖的长春藤吃了可以长生。玄宗还真信了,下诏书告诉天下百姓这个事(要说这玄宗还真是大好人,得了长生的秘方居然不自己藏着还昭告天下)。然后大家用各种土办法服食长春藤,死了不少人[15]。可见韦绦这人虽然热心道术,但这眼光实在不怎么样。

所以很有可能是韦绦受了道教的影响,将道教里面关于龙神的私货带进了皇家祭祀之中。于是,我们便看到从唐玄宗开始,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慢慢出现了对龙神的信仰,并且也出现了我们今天常见的龙王庙。

说到这里让我们先小结一下:直到唐初,中国人眼中的龙最多也就是个好兆头,吉祥物,其地位远不及五帝和山神河神。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去查下欧阳询等人编写的《艺文类聚》,这套书里面有个“龙”目录,将先秦到唐以来出现“龙”的大部分文献都列举了出来,然而其中根本找不到关于龙与施雨之间的关系。可见龙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施雨之神必然是在唐之后。而考虑到佛教中的龙乃是负责司雨的,因此也就可以大胆推测,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龙才被赋予了施雨这一功能。

[1] 《汉书·郊祀志上》:“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2]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

[3] 在中国的辞书之祖《尔雅》中并没有“龙”字。

[4] 《海经·海外南经》:“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海经·海外西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5]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

[6] 《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7] 《史记·高祖本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8] 《广雅·释鱼》:“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龙能高能下,能小能巨,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渊深是藏,敷和其光。”

[9] 《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

[10] 东晋·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有金翅鸟,名正音迦楼罗王。于诸鸟中快得自在。此鸟业报应食诸龙。于阎浮提日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明日复于弗婆提,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第三日复于瞿耶尼,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第四日复于郁单越,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周而复始经八千岁。”

[11] 北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畜生品第五之一:“依时降雨,令诸世间五谷成熟,丰乐安隐不降灾雹。信佛法僧,随顺法行,护佛舍利,如是龙王,无热沙苦,受第一乐,于四天下。”

[12] 《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道言:男女善人读诵书写《龙王经》者,为诸大众之所称赞,若有国土祈雨者,六斋之日,当于净土严洁洒扫,烧香供养,礼拜称善祈请,天尊应感,即召龙王降雨消灾,普得甘润……”

[13] 《唐会要·龙池坛》:“绦(韦绦)奏曰:祭法曰:能出云为风雨者,皆曰神。龙者四灵之畜,亦百物也;能为云雨,亦曰神也。……设笾豆如祭雨师之仪,以龙致雨也。其牲用少牢,乐用鼓钟,奏姑洗,歌南吕。”

[14] 《大唐开元礼·大唐郊祀录》:“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嗣遣某官姓名敢昭告于青龙之神。惟神行云施雨,发生东方,降泽效灵,品物咸赖。”

[15] 《新唐书·方技传》:“开元末,太常卿韦縚祭名山,因访逸民,还白抚已数百岁。召至东都,舍集贤院。因言:‘服长春藤,使白发还鬒,则长生可致。藤生太湖最良,终南往往有之,不及也。’帝遣使者至太湖,多取以赐中朝老臣。因诏天下,使自求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三藏川理解永远要比评价更重要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