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紀行:墨西哥亡靈節
兩個多月的拉美之行,最後一站來到墨西哥,也經歷當地非常重要的節日:亡靈節(Día de Muertos)。
亡靈節原為每年七、八月,後為順應西方的萬聖節,改為11月1日及2日(幼靈節及成靈節),因此,這個節日有時會被誤以為是受殖民文化或西方宗教影響而生的節日。其實不然,咸信亡靈節係源自墨西哥阿茲特克(Aztecs)等原住民族的節日。
墨西哥被西班牙殖民300多年,1821年獨立後,阿茲特克文明逐漸被認同為該國的核心價值而非野蠻落後的象徵。
阿茲特克人相信,人的生命猶如週期一般,死亡只是另一段生命的起點,亡者的靈魂並未消逝,只要不被遺忘,就不會真正的死亡,因此,他們相聚,以盛裝、音樂及慶典等追思亡者。
亡靈節期間,家家戶戶設立祭壇,放置亡者照片,點燃蠟燭,並擺放糖骷髏、亡者麵包、亡者生前喜愛的食物及鮮花等。此外,他們在墓園及家門外灑著介接陰陽的萬壽菊花瓣至祭壇,引導亡者回家,也會在夜晚攜帶食物至墓園守夜。
有些地區亦設有公祭壇,供民眾(尤其離鄉背井者)擺放亡者照片及祭品。公祭壇或墓園旁則搭有舞台,提供精彩的歌舞表演直至深夜。居民或遊客則盛裝出席或畫著鬼臉(catrín/catrina)參加,猶如嘉年華會。
亡靈節與萬聖節的意義與型式均不相同。亡靈節就像清明節,用以緬懷已逝親人,萬聖節則像中元節,用以追思普世亡者。由於亡靈節的特性及影響,已於2008年被列入世界無形文化資產。
此外,亡靈節原本並未舉辦大遊行活動,由於2015年上映的《007:鬼影帝國》開場片段引起世人注目,於是墨西哥以國家之力,於2017年開始舉辦大遊行,每年舉辦的城市及日期均不相同。
在該國政府及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亡靈節期間觀光客蜂擁而至,塞滿墨城、瓦哈卡(阿茲特克文明的重要城市)及幾個知名大城,造成住宿一房(床)難求,收費更是水漲船高。
我於亡靈節前一周由貝里斯飛抵墨西哥,前後在猶加敦半島、墨西哥城、瓜納華托及瓦哈卡等地停留三週,若非因有要事回台,應該會待得更久一點。
亡靈節前,猶加敦首府梅里達的街道或建築上有許多骷髏雕像或萬壽菊等裝置。除一般家庭,商店、旅店或餐廳等亦設有祭壇。
主廣場並有數個家庭應邀設置祭壇。祭壇上除亡者照片、蠟燭及十字架外,還可見到萬壽菊、雞冠花及圓仔花,花瓣並灑在祭壇上。食物則常見玉米餅、各種沾醬(Mole)、玉米粽、水果、亡者麵包、甜點、飲料及酒等等。
我與一位會說英文的大學生及一位著傳統服飾的年輕女士閒聊,談到照片中的家人及祭壇上的食物。前者是他的祖母,祭壇前還綁著兩隻活雞;後者是她的父親及其他已逝的家人。我與年輕美麗的女士聊得很開心,不但合影留念,還受贈一包棉花糖。ㄉㄚ
亡靈節前夕,我由梅里達飛抵墨城,住在老城區歷史中心的青年旅館。
墨城更為熱鬧,主廣場(憲法廣場)及周邊大街有大型裝置及街頭藝人表演,徒步區有販售各種骷髏面具、水晶臉貼、五彩髮飾、骷髏T恤或傳統服飾等的攤位,還有化妝師幫人畫鬼臉。
亡靈節前一晚,參加青旅舉辦的活動,南下經Coyoacan到郊外的Mixquic社區。
Mixquic建於11世紀,早年為湖中小島,至今仍維持著原住民族的習俗,也是遊客經常到訪之處。我們除參觀當地的公祭壇,並在教堂旁的墓園遊走及參加音樂會,回到青旅已經半夜。
亡靈節當天,青旅邀請兩位化妝師幫大家畫鬼臉,我猶豫再三,決定把臉畫下去。下午,帶著鬼臉及頭飾與大家一起擠在主廣場觀賞大遊行。
當天萬人空巷,墨城主要街道及主廣場塞滿遊客。我雖人高馬大且就近提早到達,仍得把手機舉得很高,才能拍到一些遊行的片段。遊行隊伍約行進兩個小時,大多是與骷髏或原住民族意象有關的花車或表演隊伍,天色漸暗後開始下雨,仍未打消大家的去意,而我的鬼臉最後也快變成鬼臉了。
亡靈節後離開墨城續往瓜納華托、聖米格爾德阿連德、普埃布拉及瓦哈卡等大城。特別是瓦哈卡,仍保有許多華麗的大型裝置,過節氣氛絲毫不減,想必亡靈節期間一定熱鬧非凡。ㄏㄨㄚ
如有機會到墨西哥參加亡靈節,你會發現,死亡並非悲傷或可怕的事,可用更開放及釋懷的態度來面對。然,我不認同「被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而該讓亡者了無牽掛地離世,遺忘一切放下一切。因為,將死亡視為必然,坦然面對,是每個人終將面對的課題。
以上照片均為本人拍攝,如有興趣觀看更多照片,煩請移駕本人方格子同名文章,謝謝!
[註]有兩部卡通影片對墨西哥亡靈節做了很好的詮釋:2014年上映的《The Book of Life》(中文譯名:《曼羅奇遇記》)及2017年上映的《Coco》(中文譯名:《可可夜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