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下巨大的催眠:《漂流者》期中心得
文章發表於: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Liker Social:洪七
(文章有劇透,請注意)
看了會自殺的詭異影片
本擔心日劇《漂流者》會不會走向《圈套》那樣惡搞的風格,但目前期中的走向來看,他似乎還是圍繞在玄疑、以及大眾傳播的主題上再打轉。雖然不知道伏筆下得太多會不會最後收不回來,但至少目前還沒有大崩壞的情形產生。
然後在第5、6集有個看似類似劇情爆走的橋段產生。就是主角海名威在新興宗教組織中對著海天祈禱的畫面被人側錄了下來,並放到網路上流傳。搭配著之前海明威預言成功的案例,網路上的大家開始討論起這個影片是不是也有特殊的魔力?
果不其然,網路上開始有人在傳,說他看了影片後開始頭好壯壯,考試都得一百分。也有人說他看了影片後,去告白結果成功了。事情發展到這裡都算還好,但沒多久後,發展急轉直下。
新聞陸續傳出有人看了影片以後,幻想自己會飛,從大樓一躍而下,墜樓身亡。也有人莫名其妙,用頭撞牆而死。劇中女主角詠美在觀看影片後,腦中也浮現了幼時看到母親上吊的印象。
編劇的催眠暗示
劇情發展至此,海明威似乎「神力加身」無誤了。我曾覺得這樣的劇情安排過於脫離現實,對此般的劇情走向感到憂心。
但在第7集時,詠美找了心理學家,以集體催眠的角度來解釋,突然發現劇中的海明威現象,其實非常符合我們現代社會的情形。
首先,海明威的預言事件、大家看了影片後頭好壯壯的留言,這些都是心理的「佈局」或者「暗示」。有了這些暗示後,我們之後聽到更離奇驚悚的消息,我們會更佳容易接受。而果真,在那些跳樓、撞牆自殺的案例出現後,我們就很理所當然的將之與海明威的影片作連結,而認為那支影片真的有魔力。
脫離戲劇,現實狀況就如同我們看《漂流者》這齣戲一樣,透過劇情畫面的剪接編輯,我們很理所當然的照著劇集安排的順序來推演邏輯。我們看到了海明威祈禱的畫面,然後接著看到了有人跳樓、撞牆身亡的事件,所以我們就理所當然的將這兩件事串連為因果事件。在這裡,《漂流者》一劇頗有後設風格,劇中的大眾和看劇的我們,可能都被編劇的敘事陷阱給詐欺了。
現今的社群媒體環境 讓催眠與暗示無所不在
寫這篇文章時,劇情進行到第七集,我不知道之後的劇情走向會如何,但目前的劇情的確很生動、且戲劇化的寫出了當前社群媒體流行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不知不覺的掉入這樣被催眠的陷阱裡。
如果我們把劇中的情節代換成現實中疫情的新聞,似乎也很合理,沒有違和。例如疫苗的紛爭,首先是各種關於疫苗的耳語,這些傳言中有些真、有些假。而這些真真假假摻雜的耳語,其實就是一種佈局與暗示。
而當疫苗開打之後,透過有心的將各方獨立的意外事件和疫苗施打做連結,於是很多人開始相信疫苗是惡劣不良的說法。甚或,開始相信推動施打疫苗的政府有炒股、圖利等各種惡劣動機。(其實這不只是台灣如此,歐美國家亦然。但這些消息的散播,往往也都是各種利益團體所為。)
其實不只疫苗事件,我們對許多人物或議題的態度,其實也類似。我們不妨回想一下,我們長期以來吸收的資訊是不是透過特定媒體、特定族群(例如同溫層)所傳遞的,而這可能讓我們對某人或某議題產生特定印象。
而當我們看了新聞標題,開始對公眾人物或議題產生情緒時,我們不妨檢視一下,當下發生的這個事件究竟是個別獨立發生的事件,還是被有心人的惡意連結?而我們的情緒,是不是刻意被撩起的呢?
巨大的催眠網下 我們如何自處?
在《漂流者》劇中,女主角詠美向心理學家討教的記者問,一般人真的有那麼好騙、有那麼容易被催眠嗎?心理學家回說,那是因為你是記者才會這麼想,因為記者本身就是個要四處懷疑的職業。但對於一般人來說,他根本沒有要懷疑的動機。於是,我們越覺得不疑有疑處,就可能越有鬼。也許,在現代的網路科技與媒體氛圍下,我們都被籠罩在巨大的催眠中。
《漂流者》一劇裡,柴田刑警不斷的要他的搭檔「不要被既定的想法給侷限住」,或許在這巨大的催眠中,我們也只能藉此來保有一點清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