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 - 作為美國政府的銀行
在進入市場之前要好好認識市場。而認識市場就要市場的起點開始,作為貨幣的唯一供給者與銀行的最終借貸者開始。
作為政府的銀行
台灣中央銀行業務包括代理國庫收、經營辦理中央政府庫款的收付與保管、財產契據的保管、公債與國庫券的發售登陸轉帳與還本付息。另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制訂貨幣政策。
而美國政府的銀行,叫做聯邦準備體系(Federal Reserve System)。由三個決策主體所組成:
- 聯邦準備理事會(Board of Governors)
- 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 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從聯準會主席 Jerome Powell(傑洛姆·鮑爾)在華爾街日報的訪談,可以看到聯準會是什麼角色做了這次的操作。
美國國會在 1977 年的聯邦準備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修正案中,列出 Fed 的三項重大目標:
- 充分就業(maximum employment)
- 物價穩定(stable prices)
- 維持適度的長期利率水準(moderate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前兩項通常被稱為雙重任務(dual mandate),因為短期 Fed 會根據世界變化而採取反景氣循環政策(counter-cyclical policy)。如果要在短期穩定就業,勢必會犧牲物價穩定。簡而言之為使工作機會增加,聯準會利用調降利率。利率是廠商資本投資決策的考量重點,是他們實質的借貸成本。調降利率會鼓勵進行資本的擴張,連帶增加就業機會,使景氣重新擴張。政策受人們預期,那麼資產價格也會隨之上升。
在 2012 年 1 月,FOMC 發佈了聲明稿,明確表達維持 2% 的通貨膨脹率在長期間最有助於達成 Fed 穩定物價及充分就業的法定目標。在說明自身功能的文件中對雙重任務的解釋中提到,「長期穩定的物價是永續最大產出成長與充分就業以及適度的長期利率之先決條件」。
不過也可以發現這三項之中不包括「金融穩定」。要注意在景氣循環之中,銀行常常是貢獻順循環的角色,加大景氣循環的幅度,也造成了歷史上幾次對金融體系及總體經濟的重大負面衝擊。
Fed 制度的特點
從 Fed 總裁鮑爾在華爾街日報就業高峰會上與主持人的談話可以觀察到一些特點。
鮑爾不斷重複提到,在市場沒有達到 Fed 的總體監管目標之前,長期目標通貨膨脹率將維持在 2%。這是一種前瞻指引(forward guidance)。透過公開宣示貨幣政策的未來走向,藉以影響市場以及大眾對未來利率、通膨、與前景的預期,以此提升貨幣政策的效應。
因為 Fed 必須對所賦予的政策目標負責,會對社會揭露決策的過程與如何執行策略,讓外界有辦法判斷成敗的責任歸屬。因此對外界需要滿足可以揭露政策目標與提供充分經濟情勢詢息這兩者的透明度。
Fed 這次已明確表達首要目標就是幫助業市場的復甦。在復甦之前會持續量化寬鬆且暫時不會調升利率。目前看來就業市場持續低迷,代表寬鬆的貨幣政策還會繼續維持。
維持物價穩定
回到剛剛提到央行的重大目標。鮑爾一再提到的預期長期通貨膨脹率。Fed 一再提及這項主要有幾項原因。
- 降低不確定感。不確定性會使得在借貸或投資決策變得困難。人們會嘗試為不確定的風險用額外的花費避險,或者要求更高的通膨風險溢酬(risk premium)。
- 消弭為預料的財富重分配。
- 受薪階級 / 雇主:勞工得到薪資沒有因為非預期物價上漲而上升,雇主得利。
- 政府 / 人民:人民所持有的貨幣購買力為非預期物價上漲而下降,政府得利。
這樣通膨目標機制(inflation targeting)能夠同時達到透明且穩定的作用。
小結
從上一篇鮑爾的訪談,到這篇順便解釋了央行目前的政策重點。接下來 3/15, 16 會是 Fed 每年 8 次的會議中的 2 次。接著希望下次的會議內容與過去的歷史,來認識一下系統性風險。
Original link: eop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