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小村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小村子--阿德勒說書會

小村子
·
·


第一集: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的簡單介紹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是一位奧地利的醫生,也是心理治療師及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

他認為一個人的性格(character)是一個人嘗試去適應他所居住的環境,而顯現出來的特殊作風,也是一個人的整體人格(personality) 在獲取認同及意義時,所使用的工具和計策。性格特點並非遺傳,他們好比是一種生存模式,使人能夠不經過有意識的思考而過活,而在任何情況下表現其人格。

個體心理學中提到:身體與心理是一體的。個人對自己本身和環境的觀念決定了他的外在行為,而生活方式則起於孩童時特有的創造性力量。而個人信念可以構成一個想像的中心目標來引導人們的行為,這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學所提出的”由現在賦予過去意義”。

個人因生理上的不足會有自卑感,而個人的行為受自卑感影響,是追求卓越的驅動力,自卑感並非病態的象徵。個人在幼年經驗中為了克服自卑感,而形成獨特的生活方式,這些反應了個人的信念及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方式。

個體心理學派中認為,個人有6個人生任務,分別是

友誼(friendship):與他人建立關係。

工作(work):對社會做出貢獻。

愛情與家人(love):維持親密。

自我接納:與自己安然相處。

價值觀、生命目標、宇宙觀:發展精神層面。

而課題分離的概念,告訴我們不介入他人的課題,我們可以給予支援與建議,但不強制執行(控制)我們的建議。

最重要的,人生不是一條線,人生是一連串的點,最關鍵的一刻就在「此時、此刻」。

第二集 Every one can do everything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裡說明,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主觀”的世界。每個個人的成長過程養成了他看世界的角度及他的世界樣貌。

那麼勇氣是甚麼呢? 勇氣便是拔掉原本戴在身上看世界的濾鏡,從新來看自己與自己有觀的外在世界。

阿德勒認為決定行為的目的論不同於佛洛伊德的決定論。如一位封閉的孩子表現出對外在不安、躲避的行為,決定論認為:這是過去的創傷導致現在的封閉行為。目的論則是:因這個孩子的孩子不要面對可能的情境而表現出封閉行為。“活在當下”每個人都可以在現在的時點給予自己的過去新的定義,而不是讓過去來決定現在的自己。只要改變,就會不一樣。

那麼,人為什麼總是有煩惱呢? 阿德勒認為人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在自然界中,人類相較其他生物於生理上的弱勢,需要群居合作生存下去。相較於競爭,合作對於人類的生存是更重要的。

而人類的人生任務便有為維生的工作的任務、在群體社會中與人互動的交友的任務,及親密關係的愛的任務。面對這些任務的行動面目標是能獨立、與社會和諧生活;而心裡面目標則是:肯定自己是有能力的、相信人人都是我的夥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需要面對,如孩子面臨就業選擇,是他要面對的課題,父母小心不要介入或控制。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自己的課題。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可以決定自己不讓別人討厭,要不要討厭我則是他人的決定,我無權干涉,也不再擔心害怕。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獲得真正的自由。那麼人際關係的目標可以分為”自我”、”我和你”到”社會關懷闗心他人”。從積極正面的斷念開始,思考與分辨目前甚麼可以改變,學習接納自己;信任他人,記得背叛與否是他人的課題;工作的任務是貢獻他人,實際感受自我的價值。由接納自己、信任他人到貢獻他人,便能擁有關懷社會的社會意識(social interest)。

第三集 關於教育

讓孩子學會自立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不是介入,而是協助

自立便是:你自己決定就可以了。自己的人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一切都由自己決定。而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姿態:1.提供給他作出決定時所需的材料,如知識或經驗。2.尊重孩子的決定,從旁協助。讓他知道你隨時都準備好提供協助。3.保持不過分的靠近,但足以協助他的距離,在旁守候。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尊重是如實看待他人、對他人可以如實成長發展成他自己模樣的用心觀照,尊重也是鼓勵(賦予勇氣)的原點。

尊重的具體行動就是關注他人在意的事。用他人的眼睛去看、他人的耳朵去聽、他人的心去感受。尊重需要同理心,同理心是陪伴他人的手段與態度。當教育者身體力行時,便正在教導孩子,因勇氣會傳染,尊重也會傳染。

阿德勒心理學中認為孩子脫序行為的五個目的是:

1.尋求稱讚,共同體之中取得具有特權的地位。

2.引起注意,變成特別的我,確保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

3. 權力鬥爭,用「反抗」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4.愛的復仇,做出的事會讓對方在憎恨的情緒中,給他關注。

5.證明自己無能,逃離所有的課題,直接放棄。

而教育者以賞罰的方式對待,容易讓孩子因尋求被關注而出現脫序行為。

鼓勵與稱讚的差別在於:鼓勵是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話,而稱讚隱含上對下的態度;被鼓勵者自己評價自己,而稱讚者評價被讚美者;針對過程鼓勵,焦點放在過程;教育者以稱讚的方式對待,短期有效,長期下孩子能會過度尋求認同;改變為鼓勵的方式,短期可能覺得失去掌控權,長期孩子會更了解自我。

教育者若要贏得孩子的合作,可以試著表達自己的理解與同理心,分享自己的觀點與感受,並讓孩子專注在解決方法。讓孩子由競爭法則的下對上縱向關係改變為橫向的合作法則。並可透過家庭會議來學習社會與生活的技能。家庭會議的形式可以由

1.感謝與讚美開始,

2.評估所要討論的問題先前的解決方案,

3.這次會議待解決問題的清單,

4.議程(活動或其他規劃),

5.娛樂活動及甜點。

如果遇到孩子犯錯該怎麼辦呢? 先了解我們的大腦如何運作,避免讓情緒控制行為。積極暫停,可以設一個專屬區域協助孩子自我調適、冷靜修復,最後可以提供他選擇,會更有幫助。犯錯是學習的機會,可以以關懷、溫和的回應孩子的錯誤,用啟發性提問來協助孩子探討犯錯的後果,並邀請大家分享從錯誤中學習到的經驗。

和孩子產生衝突時,可以有修復錯誤的三R原則,透過承認 (Recognize)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而非感到羞愧、和解(Reconcile)透過道歉來和解,解決(Resove)一起找出兩方都願意實行的解決方案。

與孩子連結情感可以試著:和孩子共同擁有一段特殊時光;展現對孩子的信心,信任孩子、放下自尊、不再低估自己和孩子,對自己和孩子更有信心;對孩子表達感謝;練習沒有任何評論地私密傾聽,完全的陪伴。

最後,作孩子的模範可以試著:控制自己的行為,因示範是最好的導師;留意自己的語氣,因傳達語氣的力道可以讓一切都不同;不要回應孩子的頂嘴,回應只會導致惡性循環;保有幽默感,幽默感能使人容光煥發;賦予孩子權力,分享控制權,培養孩子主宰自我人生的能力。

很多時候,目的是正確的,只是選擇了錯誤的方法。 ~ <<自卑與超越>>

教育不是工作,是交友。

第四集 關於愛的任務-奉獻乃是生活的真實意義

在三個人生的任務中,工作的任務是為了生存、進一步分工合作、到貢獻他人;交友的任務則是從自己出發、相信他人到擁有社會意識(social interest),而學校便是學習交友的主要場域;而愛的任務是學習被愛的方法、愛人的方法,是需要兩人共同完成的課題。

在愛的任務中,人的人生主詞從「我」成為「我們」,從追求「我的幸福」成為追求「我們的幸福」。每個人出生時,從自我為世界的中心開始,在練習交友的過程中漸漸擺脫自我、學習自立,進一步擁有社會意識。

接納自己-積極正面的斷念、思考與分辨甚麼可以改變;

信任他人-信用與信任,覺知背叛與否是他人的課題;

貢獻他人-了解工作的任務是貢獻他人,並實際感受到「我」的價值。

真正的自立,不會被為了討人喜愛和認同需求的目標而束縛。那麼自立便是:愛自己、相信自己、勇敢行動、無所畏懼;也是愛他人、擺脫自我中心、發掘社會意識、貢獻自己。以「我們」的主詞來生活,「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貢獻。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可是,要維持單純卻很困難。

婚姻中「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那麼你擁有持續走下去的勇氣嗎?

『不成熟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只有在自由基礎上,才會有愛。』

『在愛的關係中,只有完全的清醒才能不感到厭煩或不使人厭煩,

確實是這樣的,

不感到厭煩或不使人厭煩正是愛的主要條件之一。』節自 弗洛姆 《愛的藝術》

#阿德勒  #小村子  #成長書摘  #說書會  #心理學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