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018《史記》卷一〈五帝本紀〉18
舜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于四嶽,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嶽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爲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讓於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飢,汝后稷,播時百穀。」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爲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可。於是以垂爲共工。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於是以益爲朕虞。益拜稽首,讓于諸臣朱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遂以朱虎、熊羆爲佐。舜曰:「嗟!四嶽,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爲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爲典樂,教稺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僞,振驚朕衆,命汝爲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衆功咸興。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爲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弃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爲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今天的的一段內容有點長,但其實一開始的敘述跟帝堯時代的後期一樣,是在描述帝堯對舜是否能辨識方位的考驗。確認了舜的謀生能力後,接著終於讓舜代理帝堯執政。在帝堯去世後,雖然帝舜一度想讓位,但各部落都仍支持帝舜的情況下,最終還是由帝舜繼續領導各個部落。
其次,第一段的其餘內容則是在敘述帝舜把之前帝堯時代雖然被舉用,但沒有給予實際官職的幾個人物,一一授予了職務。如果延續上一段的推測,認為帝堯當初是為了穩定各部落,謀求整個部落聯盟的和諧,因此暫時不想擾動各個部落的話,就可以更理解為何帝堯身邊有這麼多人才,卻直到帝舜時才正式授予職務。
而這段內容中,也可以看出經過了上一段內容中帝舜的「整頓」後,整個部落聯盟似乎更為穩定與「無私」下,相較於之前帝堯問四嶽的意見,四嶽偶爾會推薦自己喜歡但不合適的人選,但在帝舜的時代裡,四嶽薦舉的人,看來都是很稱職的人物。因此,可以解釋成帝堯時代的四嶽,仍會偏心推舉對自己部落有利的人選,但到了帝舜時代的四嶽,則不會有所偏袒,真正發揮選賢舉能的功能。另外,帝舜的時代裡,還加入了「考核」的機制,讓所有部落更加佩服帝舜的領導。
在第一段的最後,司馬遷還寫上了四個字:「分北三苗」,根據查到的解釋來看,就是讓三苗地區願意加入帝舜這個部落聯盟的人歸順,藉此分化了三苗地區的民族。換言之,此時帝舜的這個部落聯盟發展的很有制度,進而導致規模逐步擴大的情況下,讓更多其他部落的人願意投靠。
在第二段的敘述中,更可以展現出帝舜透過這二十二個人才的協助下,讓天下大治。其中以「禹」的功勞最大,埋下了日後由禹接班的伏筆。而且,禹還制定了音樂來慶祝的情況下,連鳳凰都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因此司馬遷筆下的五帝時代中,「帝舜」統治的時代是當中最繁榮、美好的時代。
令人好奇的是,新石器時代的堯舜時代,真的有如司馬遷筆下的那麼分工「現代化」嗎?在專業分工下,卻又出現神秘的「鳳凰」來翔,令人看來有點疑惑。
我想,關於二十二個人的分工輔佐,或多或少應該都有後人的美化。在那個時代裡,還能三年考核一次?這很有可能只是後人寄託的完美政治理念吧!?
另外,文中的「鳳皇」是祥瑞的象徵,而「龍」是人名,由這裡也可以看出,「龍」在遠古時期並非神獸的意思。相較之下,把體型較大的鳥視為「鳳皇」,會被人們演奏的音樂吸引過來,似乎也就比較沒有神秘的色彩了。
換言之,以司馬遷的這段記載來看,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這件事,,至少在五帝的時代裡是不合理的。因為「龍」可能只是個部落或是部落首長的名稱而已,仍不是帶來祥瑞的神獸。相反的,「鳳凰」才是祥瑞的代表。因此,這件事再次告訴我們:不能用後代的觀念來解釋過去。
以上,就是這兩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