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浴巾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電影批判與評論分析

浴巾
·
·
"But it helps me remember... I need to remember... Sometimes there's so much beauty in the world, I feel like I can't take it, and my heart is just going to cave in." - Ricky Fitts <American Beauty>
「美國心玫瑰情」電影預告

劇情大綱:

位於美國傳統中產階級的萊斯特·伯納姆(Kevin Spacey Fowler飾)是一位白領上班族,他擁有貌美的妻子卡羅琳(Annette Francine Bening飾),以及剛升高中的女兒,住在上流社區裡的白色洋房,看似人生勝利組,不過他卻對自己的平鋪直敘的日子感到乏味,不只對工作十分不滿,更少了對生活的熱情。這樣的日子一直到新鄰居的遷入、以及遇見女兒的好友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改變...

https://www.pinterest.com/pin/184929128438587934/

敘事手法:

若就古典好萊塢的敘事手法來談,我們可以發現這部電影完全符合其敘事套路,男主角的動機本為無,卻因為「遇見」青春洋溢的高中生安吉拉而開始擁有慾望。在影片一開始以萊斯特的旁白搭配空景開場,做全知觀點帶領觀眾進入故事,而鏡頭以俯拍方式讓觀眾了解主角一家人都,住在美國典型的白領階級社區,獨立別墅、前庭後院都象徵了中產階級的舒適優渥。不過在我們以為萊斯特被導演塑造成人生勝利組-有車有房、有妻有小時,卻可以從房間的拍攝角度可以觀察到:

規局、方正、一層不染、潔淨,一方面可以推測出房間的主人可能會有精神潔癖,不過正也暗示了萊斯特貧瘠無聊,肉身活著心靈上早已死去的平凡生活。

導演用近景讓觀眾注意他的表情,再輔以旁白論述他精神層面上的心情。

劇情中的兩個轉折(安琪拉與瑞奇):

角色1-安琪拉:

顯然地,故事在萊斯特遇見了女兒的同學-安琪拉後,才有了轉機。在看到女兒的好朋友之後,喚起了萊斯特內在慾望及野性。而當心裏自由的槍聲響起,擺脫中產階級身份位階上的道德束縛,主角開始爭取,狹義來看我們可以視作他想要的是滿足自身慾望,一親安琪拉芳澤,不過在這裡我覺得應就更廣義的面相論述,萊斯特想要得到的,是內在精神層面上的真正自由與解放。當整個社會脈絡衍生的父系霸權對於男性的宰制下,「成功」的男人必須符合某些社會框架,最終漸漸成為別人眼中「恰當」的自己,而忽略的潛在對於自由的慾望與解放的渴望,於是萊斯特體現了這個期待,成為了「中規中矩」的nobody,不再渴望追求自我實現,只盼安穩一生。當安琪拉這個角色出現後,出於本能慾望萊斯特開始意淫年輕女子的肉體,而這也轉化成了他的「動機」,誠實正視內心所求,不管是怒罵公司主管、還是不再對老婆唯唯諾諾的行為改變,可以明白,他已然死而復生。

玫瑰象徵愛情,更進一步暗示了萊斯特內心深層的慾望深處。

https://www.pinterest.com/pin/18858892179362111/

這段台詞說明了萊斯特為了滿足社會的期待,逐漸忘記(或是刻意壓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也代表多數人只在乎男主角的外在成就,卻很少人真心問他過得好不好。

角色2-瑞奇:

故事中特別有趣的角色絕非他莫屬了--萊斯特的鄰居-瑞奇。瑞奇就是古典好萊塢裡面的outlaw hero,雖然身為令人稱羨的白領家庭之子,卻不受其社會框架宰制,他叛逆、吸大麻、甚至還藉著販賣大麻賺取一大筆優渥的費用,他在由海軍父親主導一切的家中頂著乖乖牌的樣貌,卻勇於追求心中所想望,瑞奇毫不吝於對自己喜歡的女孩展現愛意,更不諱於跟萊斯特坦承自己在販賣毒品。縱使周圍的人都將他視為「怪胎」、「神經病」,但他承襲了outlaw heoro (非典型英雄)的角色特質,突破社會規範,將自己心愛的人從階級框架中救出;讓自己的父親正視自己同志的傾向;更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萊斯特走上追尋自由之途。

看似乖乖牌形象的瑞奇。

值得一提的是,瑞奇在電影中經常拿著錄影機在一旁默默紀錄主角家的一切,有點像是偷窺的鏡頭,彷彿他是局外人、旁觀者的角度看中產家庭的紛爭及衝突,導演特別運用特寫瑞奇面部,我們可以看到他冷漠的表情,沒有一點身為偷窺者的興奮或是內疚,就只是靜靜的錄影,安安靜靜的看著鏡頭內發生的任何事。

兼具偷窺的旁觀者瑞奇。

飛舞的垃圾袋:

到影片的中後段,珍妮似乎被瑞奇身上特立獨行,卻充滿自信的特質吸引,於是她不顧朋友閒言閒語,與瑞奇談戀愛。而瑞奇也和珍妮分享他之前錄的錄影帶,其中一卷錄影帶是拍路上的塑膠袋自行飛舞的樣子。

Ricky "It was one of those days when it's a minute away from snowing and there's this electricity in the air, you can almost hear it. And this bag was, like, dancing with me. Like a little kid begging me to play with it. For fifteen minutes. And that's the day I knew there was this entire life behind things, and… this incredibly benevolent force, that wanted me to know there was no reason to be afraid, ever. Video's a poor excuse. But it helps me remember... and I need to remember... Sometimes there's so much beauty in the world I feel like I can't take it, like my heart's going to cave in."

當時珍妮只是默默的聽他分享,但我們可以從她困惑的神情中明白她不了解瑞奇的意思。當下我也沒有看得很明白,更是我在整部影片中最大的困惑,拍一個「飛舞中的塑膠袋」到底代表什麼?而坦白說就算到了現在我也沒有很理解,所以我的解讀是:塑膠袋是個不起眼並且使人屏氣的垃圾,不過它隨風起舞、充滿了生命力,放大來看美國典型中產階級的白領上班族們,看似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卻似乎感受到一股死氣沈沈,或許所有人都應該要適時學習「塑膠袋」的精神,若可以擺脫物質的禁錮,才得以與精神上的自由共舞。

飛舞的塑膠袋。

尾聲:

到了影片的最後,我們可以發現萊斯特整個人徹頭徹尾的改變了,不過這也促成他迎向人生的終點。在電影中具強烈殺人動機的有:遭到萊斯特抓包出軌的妻子、厭惡父親的珍妮、與誤會兒子是同性戀而對象的是男主角的瑞奇父親,而當槍聲一響,萊斯特頭部遭槍擊,倒臥在血泊中。在這顆鏡頭中,萊斯特原本是看著全家福,然後醒悟到最珍愛的其實就是自己的家人時,洋溢出幸福的微笑,一把槍卻指在他的後腦勺,鏡頭轉向餐桌上的玫瑰,來到潔白的牆壁,畫外音傳來了槍響,牆壁上染上了鮮紅的血。我想,導演在萊斯特終於得到心中慰藉的那一刻,用另一種方式強烈對比出肉體生與死的不重要性。

臨死前醒悟的男主角。

倒臥血泊中死去的萊斯特。

讀懂萊斯特死去神情的瑞奇。

富饒趣味的是,導演並沒有在萊斯特死去時,立刻公布兇手是誰,反而花更多時間及細節描述男主角的死亡。對比片頭一開始萊斯特被鬧鐘吵醒,懶懶散散不願睜開眼過生活的樣態,到最後他雖被槍殺,眼睛卻瞪得偌大,且嘴角還微微揚起,可以判斷縱然肉身已不存在,我們卻要恭喜他,終於獲得心靈層面上的自由,留下仍在世間上庸庸碌碌徬徨的人們,繼續與美國社會上的主流價值奮鬥。我想,瑞奇看著萊斯特露出微笑,或許是因為他讀懂了萊斯特生前最後的訊息-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解脫。

片終,以黑白的記憶片段、與電影當下時態的蒙太奇剪輯穿插,搭配開頭萊斯特的旁白做總結,我們可以發現到,其實兇手是誰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萊斯特終於突破刻板印象的藩籬,得到精神層面的慰藉,他的人生不再是平凡且百般聊賴地結束,相反地,是在感受到生命的豐盈以及對家人滿滿的愛中死去。

這樣的結尾,似乎提醒了所有美國大眾,唯有放棄毫無生命力的虛假生活,才得以收穫真正的American beauty。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