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Life Architect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人類圖中易經輪的編排規律

Life Architect
·
·


大家在了解你的人類圖的時侯,會否曾經想過人類圖的易經輪是怎么來的?有沒有質疑過人類圖易經輪裏的數字是不是瞎編出來的?為什么在人/類圖裏,連結根輪中心至最頂層的頭腦中心只有三條管道,而又不是兩條或四條管道?好像很多人類圖分析師,一上來就理所當然地對着圖作分析, 直接就眨上眼加以運用,但就是從沒說過為什么人類圖當初之所以按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設計圖樣會這么有效地反映一個人的實際狀況.

筆者認為易經輪編排是有規律的,但這種規律應該不會完全是原創者的意圖所在.

我們可以首先把易經卦分為上下卦,也即是上三劃與下三劃.相同的下卦都是以八個為一組,從易經輪的左邊第36卦開始,在360度之中,分拆為八組.這八個下卦所被安排的位置是以先天八卦的順序為基礎.

什么是先天八卦的順序?

事實上可以這樣理解的.上古時代伏羲所創造的八卦方位是以中國地形而定下的.北方的山是連綿不絕,如同 “天”的卦象,後方南面同樣也有山,但它們是斷開的,所以給了 “地”的卦象.西面是中國江河的發源地,所以西面為 “坎”卦.太陽從東方升起,是光與熱的發源,所以為 “離”卦.中國的東南面被海包圍,所以為 “兌”卦.西北多山,山代表艮,為 “艮”卦.西南多風,東北多雷,所以各自為 “巽”和 “震”卦.

但是這樣的八卦圖,便會是天為北面(乾卦),地為南面(坤卦),左為西面(坎卦),右為東面(離卦),其他就不詳述了.這樣的卦圖不是現在所看到的先天八卦圖.

所以先天八卦圖還要根據一句說話而成,就是中國自古以來都認同 “向明而治”的說法.南方為光明的代表,所以整個八卦圖就以面向南面作為基礎.

也因此,整幅先天八卦圖是以天為南,地為北,左為東,右為西的設計,把原先以地形為基礎的卦圖方向相對互換

經整頓了後,先天八卦圖的卦序會以一個橫放的S方式(稱為太極線)起卦,次序會如下 1. 乾一(南方)

2. 兌二(東南方)

3. 離三(東方)

4. 震四(東北方)

5. 巽五(西南方)

6. 坎六(西方)

7. 艮七(西北方)

8. 坤八(北方)

說了這麼多,目的都想讓各位了解人類圖的構圖方式,不是創始人說了什么就算.而且筆者覺得,不了解人類圖的結構方式,就直接說什么管道,閘門等等,會變得只知道結果,而忽視原因,有機會都是危險的事.

相同的模式,會出現在人類圖的易經輪上,表明了星座和易經之間的關係

假如各位仍對人類圖的結構方式是有興趣,可以看看易經輪的八個方位,就是G中心的八個閘門,以逆時針方向看這八個閘門的下三劃,都會是先天八卦的方位卦的開始,形成每八個為一組的八八六十四個閘門.

但每一組內都是的上三劃,則有些講究.由坤卦閘門2旁邊的閘門24開始順時針數至對面乾卦閘門1的半個易經輪,當中每個閘門的上三劃是以先天八卦的倒序排列而成,亦即是坤,艮,坎,巽,震,離,兌,乾.

另外半個易經輪的閘門的上三劃排列方式才是以先天八卦順序為基礎.

而這種排列方式,也對應四時和一天之中陰陽能量此消彼長的方式.

假如有朋友認識星座,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在星座中以上昇星座位置表示,也即是星座輪的左邊9時的位置,而這也對應閘門36下三劃的離卦為開始.離為火,喻意太陽,不也正好剛合旭日東昇的意思嗎?

順時針地看,太陽自早上東昇後,陽氣漸長,直到正午2時左右,日光最盛,對應傳統占星時間上的標示,大概2時的方位,是乾卦,是易經中最具陽剛氣息的卦象,兩者雙雙呼應.

過了2時,日光開始消退,陰性能量漸長,也可以看見人類圖易經輪的下三劃從乾卦開始漸漸地往坤卦方向走去,及至閘門2全陰卦,對應傳統占星盤時間的位置,便是夜晚3時左右,那時往往是筆者發惡夢的時候.

因此,筆者也看見人類圖的易經輪也是能量消長的指示盤.

至於為什么根輪中心至頭頂中心所連結的直線管道恰恰是三條的問題.小編相信這是與古印度脈輪系統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為在脈輪系統裏,七個脈輪都是以左,中,右脈串通身體的能量中心.左脈是負責主宰過去的意識,右脈是負責專注未來的意向,而中脈則是讓人活在當下,所以和靈性的成長有密切關係.而當我們以代入的角度看時,原本是左邊的通道就成了右脉的位置,也就對應着人類圖中以邏輯預測未來的類型通道.而原本是右邊的通道就成了左脉的位置,也就對應了人類圖中以過去的經驗為本的類型通道.中央通道是人類圖中個體人的通道.個體人通道多被開啟的人,往往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而他們往往也是比較有直覺能力或對靈性神秘的東西感興趣的人.

很可惜,目前在市面說明人類圖的書籍並沒有如此明白地說明人類圖結構的來由,使得後來的人往往都只着重如何用人類圖,也忽視人類圖的成立性和本質.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