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Kaylaway凡心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要是牛頓轉世會彈結他 他的名字就叫Brian May

Kaylaway凡心
·
·

刻板印象這回事,我總認為限制了許多人的想像,有時甚至會令人自我設限。這種情形似乎在藝文界特別明顯,比如認為畫家就必然潦倒、音樂家就一定只懂埋首音符與外界脫節,乃至中文好就必定英文差或反之此等預設。

明明畢卡索很早就名利雙收;明明鋼琴之王李斯特才華洋溢之餘,也是個很懂得與聽眾互動、塑造個人形象的十九世紀歐洲萬人迷,也是當時許多音樂家的成名推手;明明不少著名華語作家都是讀外文系出身,例如白先勇

另一常見預設是,文系與理系思維無法在同一人身上並存。若然舉出曠世通才達文西、劇作家兼植物學家歌德(Goethe)、作曲家兼化學家鮑羅定(Borodin),以至詩人兼建築師林徽因、日本漫畫之神兼醫學博士手塚治虫,這些文理俱佳的人為例,或許又會有人認為他們俱已作古、有點遙遠。「反正以前的人好像都比較厲害」,是吧?

那麼就來舉一個算是近代的例子:英國殿堂級搖滾樂隊Queen

Queen最亮眼的成員必然是Freddie Mercury,不過我想說的是結他手Brian May。他不僅結他造詣超凡,入選搖滾名人堂,又被多本音樂雜誌評為二十世紀十大結他手之一,更擁有一個較少人知道另一項身分:天體物理學家,而且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會找他開會那種級數。

其實Queen這隊組合於大學時代的樂隊,每位成員的學歷都相當不俗:Freddie Mercury是伊靈藝術學院的藝術與圖形設計學士(他設計了樂隊團徽)、John Deacon是切爾西學院的電子工程學士(Deacy Amp就是由他發明)、Roger Taylor則是東倫敦理工大學生物學士(本來在醫學院讀牙醫後來沒興趣所以轉系)。

至於Brian May,更是頂級學府倫敦帝國學院物理系的高材生,成績優異的他畢業後繼續修讀博士,一邊進行天體物理學研究,一邊參與Queen的各項表演和創作。然而隨著Queen越來越紅,他開始難以兩方兼顧,於是毅然於1974年終止研讀博士。翌年,就是樂隊推出經典神曲《Bohemian Rhapsody》之時。而在此期間,縱然退出了博士班,Brian May仍然參與完成了兩份學術研究論文。

《Bohemian Rhapsody》一曲當年推出之初在業界褒貶不一,近六分鐘的長度被視為過長,加上其變幻譎異的曲風,意識流般的難解歌詞,都顛覆了一般流行樂的模式。然而事實證明此曲為Queen取得極大成功,在商業上及音樂藝術上都成為難以被取代的一代神曲。

Queen自70年代中期起就紅得一發不可收拾,Brian May隨著樂隊到處巡迴演出,以他慣用的六便士硬幣作pick,彈奏16歲時和父親合作自製的「Red Special」電結他。相較Freddie Mercury舞台上魅力四射、舞台下放浪不羈的「典型」搖滾樂手形象,Brian May顯得一派沉著冷靜,頗有書生之姿。Freddie縱情聲色也吸毒,Brian May卻是連煙也不抽,他甚至極為討厭別人吸煙,在自己的音樂會室內範圍明文禁煙,在當時(甚至現在)的搖滾樂界極為罕見。

Brian May小時候家貧,於是16歲時與父親合作自製「Red Special」電結他。(圖源:arronstorey.com)
「Red Special」一直被Brian May沿用至今,雖然他偶然也會彈複製品(大多為後備用)或其他型號的結他。(圖源:YELIM LEE/AFP via Getty Images)

Freddie Mercury離世後,許多人都猜測Queen會不會就此解散,畢竟失去Freddie的Queen,比沒有了John Lennon的The Beatles或沒有了黃家駒的Beyond影響更大。然而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卻充滿智慧地以「Queen+」的名義繼續活躍樂壇(一向低調的低音結他手John Deacon在1997年後已全面退休),邀請不同主音客串擔任Freddie的角色,讓許多從小久仰Queen大名的新一代音樂人,當中不少現已貴為天皇巨星例如Lady Gaga,得以一嚐「飾演」Freddie Mercury的滋味,既可維持「Queen」這個品牌的生命力,又可於適當時候以慧眼提攜新人,充份發揮樂壇老前輩的影響力。

而Brian May自己也一直沒有忘記對天體物理學的濃厚興趣,當他發現自己當年著手研究的博士論文題目,數十年來竟然都沒多少人鑽研,便於2006年回到倫敦帝國學院重啟研究。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黃道塵雲中的徑向速度研究》,反正就是NASA級數的天體物理學議題,而重啟研究意味著他不但要將三十多年前寫下的論文初稿重新審視,亦要將這些年間天文界新發現的相關科研成果數據考慮在其中。Brian May在不足一年後交出論文完成稿,經過論文答辯,他的論文在一個月後獲得通過,而Brian May也終於在近37年後,以59歲之齡獲得博士學位。

(圖源:© LJMU)

成為天體物理學博士後,Brian May成為帝國學院的訪問學者,未幾又被指任為利物浦John Moores大學的名譽校長。NASA在2015年為「新視野號」的冥王星天體探測飛行計劃舉辦記者會時,亦是以「科研團隊合作成員」來介紹Brian May出場。他參與大大小小的專業天文學術會議和論壇,與會人士都是界別內的資深科學家和學者,包括大名鼎鼎的霍金

photo by Max Alexander

試想像一位搖滾樂界殿堂巨星,頂著一頭爆炸長髮(對,近60歲的他髮型跟年輕時一樣),坐在霍金旁邊大談黃道塵雲和大小行星之間的關係……凡人如我,實在很難不會有種牛頓轉世的既視感

左:彈紅色結他的牛頓 右:被紅色蘋果敲中頭的牛頓 (左圖取自vanityfair.com)

Brian May是參與訂定每年6月30日為「小行星日」的發起人之一,推動全球人類認識小行星以及如何保護地球。而作為「新視野號」的科研團隊成員,他也製作了首張冥王星立體圖像(他本人是立體照相的熱衷者,出版過相關著作,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曾頒獎給他表彰其成就)。或許出於對宇宙的認識,以及對地球的熱愛,他也是一名活躍的環保份子,亦非常關注動物權益,而且極度身體力行。例如為了保護林地,就買下整塊林地,推廣動物權益,就積極灌錄宣傳歌曲,又成立及管理許多相關的非牟利組織。

(圖源:© Brian May/Science Photo Library Ltd)

Brian May的存在,突破了大部分人對搖滾樂手的一般想像。既是音樂造詣超卓的國際搖滾巨星,又是知識淵博的天體物理學家,還要積極投身參與社會運動,在經營Queen的品牌形象上更是頭頭是道、進退得宜。

如此「周身刀張張利」的Brian May,卻一直活得沉潛(他在推動環保和動物權益上的作風反而比音樂事業更高調),在生活態度上,顯然與Queen四人時期鋒芒畢露的Freddie Mercury形成強烈對比。若然Freddie的傳奇是讓人目眩的太陽光芒,Brian May的傳奇則如柔和月色,在宇宙的恆定與靜謐中,默默映照出沉暮至世界另一端的陽光,以過人的處世智慧,延續已故隊友及樂隊的光輝。

(圖源:Roberto Finizi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