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道理要長篇?

讀小思的《夜讀閃念》,有一種一見如故的親切,彷彿老朋友在書房的一隅,促膝長談。小思,本名盧瑋鑾,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並擔任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夜讀閃念》一書,精選自她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散文篇章,字裡行間蘊藏著她對文學、人生與時代的深情凝視。
文章中有不少篇幅論及書籍、學人、文化與地方。雖多說理,卻毫不沉悶,因為小思以情貫通,使理性思辨也充滿人味。
論書,尤以〈痛心〉一文為代表,從《梁思成·林徽因卷》出發,述說二人奔走各地、勘探古寺的艱辛,卻目睹後人對建築文化的漠視,令人嘆息不已。論學人,她提及香港抗戰時期,陳君葆護書的往事。陳在兵荒馬亂中保存了大量看似廢紙的文件,這些日後竟成為政府與市民的重要歷史憑據。這份對文化的執著與遠見,使小思深表敬佩。
論文化,她以〈日本人的「整樣」〉為題,初看似批評,實則反諷:她借一次中國美術評論家代表團訪日的經歷,反思中國式的實用主義如何扼殺美感,反襯出日本對形式美的細膩堅持。論地方,她描寫香港街頭風情,以散文獨有的短節奏起筆:「車塵起伏,我走過香港大街。」一句間,引領讀者走進香港街道面貌幾代的歷史記憶,令人懷念那些逐漸遠去的舊日風情。接著,她又對比台北的保育工作,反思城市之愛需結合才、理與情三者,方能成就一個有記憶、有生命的空間。
散文的感染力,在於它能於短瞬之間,將知與情融為一體,深深烙印於讀者心中,歷久不散。小思的《夜讀閃念》,正是這種力量的明證。讀畢全書,心中不禁浮現一個問題:若神學也要觸及人心、引發共鳴,是否也應採用散文的形式?
大部頭的系統神學,若能化整為零,轉化為篇幅短小、情理交融的文字,將知識與情感合而為一,是否能讓更多信徒更易領會、內化,甚至感動於其中?也許,神學不只是一門知識的學問,更是一種關乎生命的書寫,一種願意貼近人心、穿透日常的靈性語言。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