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亂世裡的說書人
IPFS What is this

年輕人愛花錢才買不起房?

亂世裡的說書人
·
買房在台灣被認為是一種成功人士或負擔得起責任的成年人指標,但是這樣的社會評價是否合理?或許需要進一步探討不同年代的年輕人是否真的都買得起房。

吃早餐時看到篇文章提供的圖表闡述跟長輩一樣省也買不起房。即便省下每年45萬的非必要性支出,也無法負擔漲幅達到1,000萬的不動產[1]。乍看之下,其實蠻有道理,因為省下20年的本金900萬還無法超過當下1,000萬的3房,更遑論持續的通膨只會繼續的貴下去

但是,其實製造世代對立或仇恨的意義不大。可以反過來思考,如果以前的房子這麼好買,為何沒有廣泛的造就「前人種樹,後人成蔭」的結果?換句話說,那個年代如果按照實質薪資購買力來算,房子真的這麼好買的話,為何許多現在的年輕人會需要擔心買房問題或屈就於買老房?這代表有許多老一輩的人也沒房可以交給年輕人繼承。以上面這首收錄在1993年鄭智化所唱的〈大國民〉為例,其中有段歌詞是「一輩子辛苦連個房子都買不到」,顯然即便是那個時候的社會人為買房所苦的人肯定不會少。

網路上有句話個人覺得蠻有意思「假如你十年寒窗能抵過別人三代努力,那誰還努力?」。更具體來說,當大家都是一路升學拿到大學或碩士文憑,然後都在別人已經冒風險取得成功結果的底下工作,那麼人們之間的市場價值唯一的顯著差別,僅在於是否符合當下產業需求的時代紅利。換句話說,你的薪水是高是低取決於你從事什麼行業,並且這些行業都具有薪資報酬的天花板。以上面這首2018年〈窮到發慌〉的改編歌曲為例,開頭便是「窮到發慌,薪水都沒漲」,中間也闡述現在許多年輕人的艱困如「這房價 (不偷也不搶 年薪只能買一坪半) 這物價 (什麼都要漲 一台機車要七八萬) 工時長 (被留下加班 好忙 人生多艱難)」。個人認為,其中的核心問題包含:

  1. 傳統產業沒轉型:如果無法提高附加價值提高毛利率,那麼相對應的勞工薪資就很容易形成凍漲。

  2. 無法抵禦每年通膨:政府固然會訂下強制的最低薪資調幅,但是對薪水沒漲的族群來說,他們的實質薪資購買力便下降,變相勞工價值貶值,甚至可能要靠加班來維持原本應有的生活品質。

  3. 產業發展不均衡:相比出口導向的科技業、金融業和營建業,內需觀光和人文藝術等產業相對弱勢。這也是一種惡性循環,如果生理需求無法被滿足,民眾又如何有慾望去滿足精神需求的產品服務。

  4. 創業風險較高:大部份願意創業的年輕人通常都選擇門檻較低的餐飲服務業,但是毛利較低、競爭較強、帶來的經濟成果也很難擴大資本支出增加就業需求。雖然近年也有一群人年輕人走網路直播等低成本高毛利的獲利模式,但是否能接到業配、穩定的流量、能夠長期應對新進的競爭者是有疑慮。

不過,回到一開始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老一輩是運氣好吃到時代的紅利才有能力買房。那麼為何好像每個世代的年輕人都有遇到買不起房的問題?上圖是台灣指數1967年成立自今的走勢,根據歷史台灣曾歷經過錢淹腳目的年代,誕生了許多10倍富翁[2]。其實相同情況在近幾年的台灣也不斷發生,包含虛擬幣與NFT熱潮、黃金飆漲、疫情期間的天國一輝、航海王、護國神山群、AI/雲端/電動車,相關主題股票都翻好幾倍。換句話說,如果願意承擔適當的風險清楚產業動向的情況投資,原本主動收入來自薪水的本金就能抵禦通膨翻好幾倍。即便是2003年成立的第一檔被動型指數ETF(0050)自今也漲了10倍(還不含配息),如果近五年走勢來看也翻了一倍。

總結來說,回應「年輕人愛花錢才買不起房」「跟長輩一樣省也買不起房」。個人認為,除了上述提到的系統性風險與環境現實問題,開源遠比節流重要,節流有極限且會隨著通膨越來越苦,而開源則是能依照自己的能力與機會不設上限。此外,假設你在台灣不是從事高附加價值的科技業或者能夠領相對高薪的行業,你投資股票就相當於是他們的股東,他們替你工作創造產值,他們薪水年終好你也會跟著好。換言之,投資股票不是賭博或投機,而是你不將自己的價值歐印在主動收入與身處從事的特定產業。你將自己勞動換取的勞動價值,拿去購買其他人替你工作的勞動價值。這樣不僅能夠抵禦通膨(因為你和本土最有產值的一群人掛勾),同時也能搭上時代紅利


參考資料

  1. 商周財富網:年輕人就是太愛花錢,所以才買不起房?1張圖揭殘酷真相:再會省,也追不上房價漲幅。2023。wealth.businessweekl... Accessed November 18, 2024.

  2. STOCKFEEL:台灣錢淹腳目|台灣錢淹腳目是什麼意思?到底有多誇張?歷史背景?2023。www.stockfeel.com.tw... Accessed November 18, 2024.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