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也不想當個passive agressive的人

Twisterella
·
·
IPFS
·
對,我就是要甩鍋給我父母

引用自基隆市議員張之豪FB

「我是徐巧芯...這是我的車…沒關係你要開就開,我再回去講。」
國民黨徐巧芯議員涉嫌施壓開單員警一案,今天警方公佈秘錄器畫面,對話如上。
國民黨徐巧芯議員自己寫了多篇文章不斷強調她「不僅沒有要求員警不得開單,還請對方依法開單」。

為什麼還是這麼多人不願意相信國民黨徐巧芯,「不是施壓」?
我講一個比方,不是真實故事。
有一天,我夫妻下班,兩人都很累了,到了三更半夜,女兒還不肯睡,我們輪流抱哄。
這時候,我接到了一通電話。
太:「這麼晚了是誰打來?差點把小孩吵醒了。」
豪:「我那些高中同學,白豬、飛龍、淵哥、芋頭,他們突然跑來基隆吃海鮮,現在在三姐妹那裡喝,問我要不要去找他們。」
太:「喔...」
低頭看看女兒,再抬頭看看我,「你去啊。」
你覺得,這是在叫我去,還是在叫我不要去?
聰明的,就懂。

不過這裏沒有要討論徐巧芯是否施壓員警。

「你去啊。」這個真的是經典的passive agressive語言。讓我突然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原來我也是個常常做出Passive agreesive行為的人 (很多時候甚至是無意識的),已經帶給身邊的人困擾與傷害。

以下引用一些心理學文章

What causes passive aggression?
Passive aggression stems from deep anger, hostility, and frustration that a person, for whatever reason, is not comfortable expressing directly. When dealing with 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beneath all of those snide remarks lies a deep unhappiness and sadness
被動攻擊源自深層的憤怒、敵意、失望,而那個人又無法舒適地表達自己。
應對被動攻擊行為,了解那個人背後的動機與感受是很重要的。
很多時候,這種人格的形成跟家庭背景、童年經驗有關係。一些案例是從小父母嚴格的教育孩子一切要依照規定,不能稍有違背。而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特別壓抑,盡可能「聽話」的去避免衝突、對峙,或希望討好旁人、達到別人期望,那可能產生一股被壓抑的怨氣(畢竟沒人是完美的)。而這怨氣如果沒有合適的管道發洩,之後就很有可能演變為被動攻擊。

而這種行為在亞洲似乎特別明顯,可能是文化的緣故:從小我們學的一般是以和為貴、敬老尊賢、服從權威,很多時候這些觀念還會導致較低落的自尊心。而較低落的自尊可能驅使被動攻擊。

而其實被動攻擊型人格者最想追求的就是信任感。就是因為對信任有匱乏感,才會動用各種有意無意的攻擊。

在我們幼年時期,父母雙方或一方強勢、專制,經常否定、批判,甚至對孩子實施言語、身體暴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易形成低自尊、低價值感,自卑、怯懦及「討好」性格。

當我們使用「被動攻擊」時,潛意識的想法是,我不敢直接攻擊你,但是我通過行為,讓你知道我對你的憤怒、不滿,來達到發泄自身情緒的目的。

比如:一個焦慮、急躁的家長,孩子必定會有拖延、磨蹭的行為。不健康的父母烙在孩子身上的印,只不過是自己曾經受過的傷。

如果我們是不健康家庭的受害者,而不自知,只憤恨父母的「施虐」,不懂得自我療愈、自我成長,那麼,終有一天,「受害者」會無意識變成「加害者」,讓自己的下一代買單。

閱覽愈多心理學知識,與諮商師談得愈多,自我探索得愈多,就愈覺得原生家庭、童年經歷對於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影響太深遠了。變成這樣的人也不是我願意的啊,我又沒辦法選擇童年是否在健康的模式下成長,我的被動攻擊、拖延症、低自尊,都是父母親嚴厲、權威、批判、否定式的管教所導致的啊。我媽是很急躁的人,所以我發現我面對愈急躁的人,我就愈愛拖延,有種有意無意想急死對方的心態。也讓我覺得還是不要再害下一代了,不要復刻我的傷痕。除了害怕正面衝突,一個低自尊的人在人際關係中也常常讓人覺得難以自容、充滿怨念,很難面對他人不重視自己的事實,實在不希望下一代也這樣。

有些人不爽時會直接生氣表達不滿,我覺得我很難做到,以前還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在人際關係中,他人總是難以察覺到我在生氣,直接表露負面情緒與正面衝突實在太讓人uncomfortable了。

而且自認是很溫和的人,就更想維持人畜無害的人設啊,久而久之就變成一個反射性出現passive agressive行為的人。畢竟沒有人想當潑婦罵街的人,女性又特別被容易被貼不理性的標籤,一旦被劃分成不理性的人,你說的話就沒有credit,我媽還很多次罵我脾氣差,另一伴怎麼受得了,去他媽的亞洲社會價值觀。

被動攻擊這問題是雙向的啊,當我們承受了愈多傷害,無法直接明說,行為就自然愈機掰。我們也希望對方來理解我們深層的動機 (只是要用我們比較comfortable的方式),知道我們在失望什麼、為何缺乏信任感。

每次看完心理學分析都覺得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還是躺平吧。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