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散記_寫在感恩節餐與酒後
曾在馬特市創作者阿嗅的一篇文章裡讀到-「Because you have a voice,我們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字可以帶來什麽影響」,It's so true。
好比在工作上遇到問(難)題時,腦海中時不時會閃過梁雪莉Shirley曾寫過的那段話-「問題會被解決就不是問題」,是啊,問題總會被解決的,視乎時間長短而已,不用太糾結;又當在自以為是的運籌帷幄,敵不過現實裡的計劃趕不上變化時,想到「所有發生的事都是必然,所有的控制不過是白費力氣」,開掛人生寫過的這段話,似乎當下也只能學著嘴角微揚,對無法掌握的事一笑置之。
面對煩惱,想起silm曾寫下-「雖然還不能接受,卻可以寬容地對待,像是等着雨季過去,像是等着風吹散一天的云,像是看一個女孩騎單車經過路口,不管多麽不情願,都要離去。我大聲對煩惱說:你好嗎?你猜猜它會扭過頭,對我說什麽?」,沒承想「煩惱」也能被書寫得如此有畫面感,也真覺煩惱此刻就能頭也不回地遠離。
生活上的從零開始,或多或少都會讓人感到膽怯,然許多事如握太緊不肯放手,似乎又會錯過更多,「做人,最難的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肯放下,很多問題已解決了一半。從零開始,我一點也不陌生」,魔鬼小編如是寫。
「如果你明白人氣是浮雲,是虛妄,留言給我,我想跟你做朋友」,初來馬特市報到的那會,也有過對人氣、拍手數等指標過度看重的過渡期,讀到這篇文章與這段話的當下,有種當頭棒喝之感,心想著有機會還真想和張蘊之交個朋友。
那日友人問為什麼最近常看書,引用了一句李律在文章裡分享的內容作回應-「這世界上唯一不會背叛你的除了體重,就是知識。讀了一本書,你就會跟昨天的自己,有了一本書的差距。」
在想像自己日後可能的歸屬之處時,會聯想到浪游者_WANDERER曾寫下的「如果沒有一把自己可以隨時進出某個地方的鑰匙,還是感覺自己在流浪。除了需要能夠自由落腳的鑰匙外,也需要自己真的願意留下來。」
還有很多很多,在那些曾閱讀過的文章,個人喜歡的段落或隻字片語裡,皆讓人有種被"inspire"之感;與電影《征服情海(Jerry Maguire)》裡,Renee Zellweger那句“I just want to be insipred.",許是相似的。
無論是分享實務知識(理財、教學文、語文學習、加密貨幣、區塊鏈、世界時事、天文史地,仍至近期熱議的NFT等等等)的創作者們;分享各式書籍、電影、戲劇、音樂、美食、美景、生活日常的創作者們;針對各種議題、市內風波「發聲」,讓這裡能有更多元聲音的創作者們,感恩在馬特市「相識」,用「文字」在彼此生活裡留下足跡的你們。
感恩Matters創辦者與幕後營運團隊們,讓馬特宇宙持續運轉,讓身處在這裡的人們,能在此發現自身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同場加映:在馬特市期間的「語無倫次」心得小感想(謝):
那晚在馬特市發布第一篇文章後,不禁想著到底會不會有人拍手?真能夠化讃為賞嗎?;隔日發現竟然得到25個拍手!!也天真的以為就此收穫了25塊(台幣);
第一次參加社區活動時(射手媽咪婷婷舉辦的《雞同鴨講的經驗》)的手忙腳亂至今還留有印象,那時完全不曉得什麼是社區活動,也不清楚關聯怎麼設定,只有滿頭問號;
首篇文章被支持是來自蔡艷秋,整個激動,想著竟然有人支持;還有首次收到Matters的週報時,自嗨地想著居然能有鐵粉top 10,並想著這是何德何能啊;
在幾次熬夜寫完文章,按下發布鍵後,想著"一定要搞得這麼晚嗎?",但總抵不過那份想趕緊把文章寫完的心;而當寫下的文章有其它創作者在底下回應/留言時,偶爾也會不自覺地想,這好像比獲得拍手數更教人開心耶;
前陣子參加碼農日常大小事-裹舉辦的工作坊,看著線上感覺熟悉卻又陌生的大家聚集在一起,衷心覺得好有趣,一種從「以文會友」進階至「以聲會友」的概念;
小發想之如有機會能出版屬於Matters的《馬特市(散文)集》,收錄著至今為止,不分形式、主題與類別的各樣優質文章內容,應該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