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實體書店消失在你我的視界……
當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實體書店時,象徵人類的閱讀習慣正在改變,書籍不再是一種人情交流與文化交際,更是離閱讀品味越來越遠。科技化、商業化的時代,人文素養被排斥到邊緣地帶,人文領域的實用性備受質疑。世界各國不斷提升短期內看得到用得到的科技成果,強調「短視近利」帶來的效應是未來世界發展的主流價值。當實體書店消失在世界的實體展出時,即是象徵人類文明將走向「唯利是圖」的生活慣性。因此,人生可以漸漸被機械取代,文化、知識、品味等人文素養的要求都會成為被歷史強制標記的淘汰品。
我記得每家實體書店都是很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專賣詩集,有的獨愛小說,有的雜七雜八的收藏連棋譜都有賣。實體書店有大有小,新書大多打八九折,二手舊書價格通常五折,若是跟老闆談得來,二手舊書買一送一,或是乾脆聊到免費贈送等等,都是逛實體書店的樂趣之一。有時,想要找一本絕版書,詢問老闆後,說不定三天後就有機會買得到。若要講到二手書店,舊光華商場肯定是許多愛書者心中票選第一名的聖地。
其實,當連鎖實體書店一家一家複製貼上在城市的各個精華地段時,就已經改變了許多舊時代逛實體書店的樂趣。雖然打造出閱讀的時尚氣質,精品化的販售書籍的方式,提升了整體書籍的質感與重要性,卻被多元且浮濫的出版品質拖累,形成實體書店空有富麗堂皇的外觀,內藏書籍的價值卻越來越廉價的趨勢。當人人都是作家,讀者產生的是疲憊感的回饋,所以閱讀傾向沒有負擔的非文學類書籍賣相最佳,因而造成惡性循環,令真正的文學作品成為沒有銷路的倉庫存貨。
我記得以前很喜歡聞書頁裡的氣味,新書的味道像是剛蒸熟的綠意,舊書的味道則像是烘焙過的夏天,二手書醃製著各式各樣的氣味,有的甜澀,有的酸苦。重點是每本書的價值都是值得收藏的珍品。作家是專業的人士,是職業化的藝術工作專才,筆下揮灑的盡是經典之作,是引領讀者人格成長的先鋒指揮官,字字句句都是人生鍛鍊後的成果。如今,書籍翻來翻去,像八點檔慣用的模式一再複製,誰有勇氣新創而召喚賣座,後續來者就開始爭相仿效。作家到處冒生,一切以商業價值為優先,作家不再是編輯培養的千里馬,編輯也不再需要多少專業與內涵,公式化的經營模式,讓書店越開越空殼化。現在,書籍都被鑲嵌在網路上,文字死板板的被烙印在牆上,「閱讀」這件事成了隔空抓藥的魔術,越來越便利的科技。或許有一天,連「閱讀」都可以省下,直接用儲存的方式灌進腦袋的記憶層中,人類將比機械更機械化,活著連意義都不需要了。
我想起大學時期辦刊物,自己一個人當編輯邀稿、自學電腦軟體程式排版,與印刷店洽談印刷細節,自己一個人裝訂,完成後免費贈送。結果是看到自己苦心編輯的刊物被丟進垃圾桶,甚至還有當下被撕毀的,心疼心痛之餘,仍是繼續實踐理想。甚至還傻傻地舉辦讀書會,掏自己的零用錢提供飲食與影印資料,結果遭來酸言酸語的打擊。我想,「閱讀」這件事需要的是「教育」先行建立優良認知的本質,才能一層層的改變。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在告訴我們「唯利是圖」與「短視近利」才是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時,很多現象的崩壞,其實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如同實體書店的消失,以及不久之後即將被遺忘的「閱讀」的感覺。
2021.06.20 初稿,讀雨居書房
2021.08.19 修稿,全文的「書店」前加「實體」二字。
2021.06.20 首發,方格子
2021.08.19 分享,Matters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