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人有投資有回報,至少我不是...
一次體驗,好像是命中註定?
本來沒有想過會遇見N年沒見的曾經同行,我們稱不上朋友,頂多只能算是認識。好吧,本來也只是跟對方一般哈拉,她說著自己近幾年的轉變,聊著目前職場上、商業上的趨勢等等。點到對的話題,我就多聊幾句,表達自己的想法。直到聽了她說的商會之後,覺得挺適合我老闆去看看,於是就爽快答應說,好啊,有時間我就邀老闆去看看。說真的,當下我只是覺得哈拉、客套、官腔而已,根本沒想要放在心上,也覺得過幾天就拋諸腦後。
一周過去,認識的那位同行稱她A小姐唄,她跟我要老闆的聯絡、名片、電郵等等的。我就只好先給她自己的資料。她說,只是作為發電郵邀請作用和記錄而已。我也沒多想,想說如果到時候老闆不去,那就跟A小姐取消好了。
再過一周,A小姐開始提醒我說,遲些商會發電郵,如果我老闆收到就可以回復說“出席”。我還問A小姐,這樣出席不收任何費用嗎?她當時沒有回答我,只跟我強調說,要是老闆出席,只是賓客身份,還叫我不用太擔心。好唄,我當然聽她的。我也問了老闆,但老闆興致缺缺,我就打算差不多到那一天前,我就告訴A小姐取消,或大不了我代替老闆出席當做回應A小姐的“盛情邀約”。我全是看在跟A小姐認識多年份上,賞個臉露個面,僅此而已。
三小時一百元?付學費上早會
商會前一天,A小姐又再溫馨提醒,我告訴她老闆去不了,她回我說:沒關係,那你來吧~隨後,她補上那一句才經典,因為位子預訂了,是需要付費的。嚇?什麼?這又要怪我自己囖~誰叫我在A小姐發邀請函時,我沒有看清楚邀請函註明,出席費一百元。當下真有點生氣的,因為為何我之前問的時候,A小姐你不說,好吧…一切都只能怪我咯!還可以怪誰呢?自我安慰一番後, 就告訴自己:當做投資去見識一下,適合就繼續考慮,不適合下不為例。
商會當天真的好早,是唸書時候才會那麼早起床,早上六點多開始。我擺爛,我遲到,是的我是故意的。開車去的路程,我還一直自我掙扎,出現念頭說:付了一百元,即閃。這畫面一直盤旋在腦海里,結果嘞……付了一百元,我被帶進會場乖乖坐著“學習”、“上課”。踏進會場的那課,我以為去上哪個投資課程,會場內有兩百多人,像是大型會議般。但了解整個流程之後,它其實就是一個花了三小時的大型派名片活動。
是一場大型的交換名片麼?
不曉得是否當天所出席的商會人數較多,所以要近四十五分鐘來做自我介紹。畢竟,兩百多人,一人約十秒,現場就聽著兩百多人全程用英文“嗨,大家早上好,我是…”的自我介紹,對我來說能記住一兩個人的已經很厲害了。商會上大部分都是“新人”也是來賓,就是第一次出席商會的人,也就跟我一樣。在來賓被大家認識前,商會的固定成員會先一個個在會場上介紹自己並說出自己這次的“需求”,比如某印務公司能提供服務給製作公司,而他們的“需求”就是從其他會員中獲得製作公司的聯繫。對商會會員而言,有人推薦聯繫就有機會交易,所以他們才願意長期投資在商會上,每周定期定時出席會議。
結束會員需求/接受環節,就開始來賓環節。說是簡單自我介紹,但拿起麥克風在兩百多人面前自我介紹原來是挺緊張的!特別是當你聽到在場絕大部分人操著一口流利英語,就覺得自己有點格格不入般,就算穿著很正式,但就有一種“裝”得很融入,而非真正能融入的強烈感覺。裝完鎮定不怯場地自我介紹完畢,才鬆了一口氣,而這個介紹的用意,是想讓來賓體驗一下會員們每週都在重複做一樣的事,每個人第一次自我介紹少不了緊張,但習慣了就游刃有餘。場內的人絕大部分來自較傳統的行業,為什麼說傳統呢?因為那些行業在求職網站一定居多,需求量也大,沒辦法這是馬來西亞。好比說,撰寫文案的行業少得可憐,兩百人中只有一位,才發現原來市場上不需要這樣的行業麼?傳統,因為就是一般的專業行業,如秘書、律師、會計師、銀行人員、銷售員、健身教練、營養師、房產中介等等。
我會覺得自己無法同步的原因,是在這個商會上,或許在他們那個商業圈裡並沒有需要到KOL。老闆的公司是提供KOL與企業整合資源與服務,不論有多少KOL在手上,但他們沒有被那個圈子的行業或人需要,就無法連接了。我想,這跟寫文案的行業一樣,少之又少,在那個商業圈裡似乎是可有可無的。文案人員不是不被需要,只是在那個商業圈或商會裡顯得沒有那麼重要或被需要。
就算創業是孤單的,又怎樣?
一輪的來賓自我介紹結束後,商會開始“自我介紹”,比如商會的存在意義,商會提供的服務,商會的重要性等等。其中,有一位會員獲得八分鐘的時間在台上介紹自己,他說一人企業或一人公司最可悲的地方莫過於三點:Lonely、Lost和Lazy。我是不知道一人公司定會面對這樣的情況,還是只有馬來西亞創業者才會有這樣的情況,我沒創業,所以沒有任何同感。
在一邊聽著那位會員分享的同時,我就在思考,創業一定是孤單、迷茫或懶惰嗎?前提會不會是那個人沒有為自己設定目標?那位會員繼續表示,因為加入了商會才讓他從孤單到不孤單,因為至今已有十人團隊,雖然花了五年時間,連公司的範圍也擴大了。因為這只是那位會員的想法和感受,他的分享並無需去認同。我是認為創業和孤單好像沒有太大關聯,不要說創業,人生的路偶爾也有孤單,也會迷茫,也會想擺爛一下,但這也沒什麼大不了,只是過程罷了,也不算是顆絆腳石。
在那位會員分享完畢,會員開始接受其他會員的推薦聯繫。在這環節,有個點我是覺得挺“有壓力”的事,會員必須至少推薦聯繫給另一個會員,其實是硬性規定要推薦兩個。接著,有邀請來賓到場參與的會員則會藉著機會在現場感謝他們。有的會員會很自豪地表示,他帶了八位來賓來。此刻我真有感受到強烈地炫耀~在這個環節結束後,大致上商會就到尾聲,然後會場上的人可以互相交流…額,交際比較貼切。我呢?立馬閃。
好人都未必有好報?投資也一樣
據說商會的會員人數有不斷增加,當然很多人都是經過朋友推薦才加入。加入就等同投資,一年需要付費兩千元(馬幣哦)才能當會員,然後每週五早上六點定時出席商會會議,接受會員互相推薦聯繫。你問我,這樣能累積人脈麼?我不敢鐵齒說能或不能,因為這視乎你要什麼樣的人脈或人際關係,長久的或短暫的,只建立在利益上的,還是真正交朋友。額,好像扯遠了!
有投資才有回報,如果《奇葩說》開這話題,你會站正還是反呢?我的看法是,有投資未必有回報,但有“長時間”投資還是會有些回報,但要投資與回報成正比或要平衡似乎有難度,也不會太持久。比如,我也投資了一百元到商會,也做了交換名片的動作,到現在寫著這篇文,我的回報仍是0。商會會議在結束前,有給了一份表格讓來賓填寫,那是問來賓有沒有興趣加入商會出席下一次的會議?大部分來賓都有填寫,我想不用多,可能有一半以上的來賓會加入商會已經足夠了。那在下一次會議,可能又增加一百人了。比起會員有投資就有回報,我想說商會的“回報”會比會員更顯而易見。若真增加一百人,每人繳兩千塊會員費,商會的收入就有二十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