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Apple、Facebook、Google如何全面掌握我們的生活 / 閱讀分享 : 《四騎士主宰的未來》 (The Four)
我其實甚少閱讀商業類型的書,但朋友介紹的這本《四騎士主宰的未來》 (The Four) 讓人非常驚豔,由於內容太過精彩豐富,為了能盡可能準確地分享書中提出的觀點,我還將重點章節重讀了一遍。如果仍有理解錯誤或表達不精準之處,都是我的資訊轉換能力有待加強,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作者史考特 · 蓋洛威 (Scott Galloway) 用幽默口吻對當代「四騎士」深入淺出的分析,從人類本能的角度解釋為何Amazon、Apple、Facebook、Google崛起之迅速、規模之巨大。譯者許恬寧小姐流暢貼切的翻譯更是功不可沒,讀到「上駟只雇用上駟,中駟則會找來下駟」(第10章 四騎士與你 / p.287) 時我眼睛一亮,顯現出譯者深厚的中文底蘊,也不禁好奇原文是如何描寫的。
Amazon
多數董事會問管理階層 : 「我們怎麼樣才能靠最少的資本,取得最大的競爭優勢 ?」Amazon則倒過來問 : 「我們怎麼樣才能以撒大錢的方式取得優勢,金額高到其他人都負擔不起 ?」(第2章 Amazon / p.60)
採集的本能深深刻在我們的基因裡,擁有越多肉眼可見的實體資產給了我們維持生存的安全感,而Amazon所做的就是讓人們以更迅速、低成本的方式得償所願,廣設倉庫讓到貨時間從兩天縮短至一天、Amazon Go 和 Amazon Echo 則努力實現零阻力購物體驗。人們還認為Amazon是電商平台的時候,它的觸角已經伸向雲端服務、傳媒集團以及龐大的物流系統。
Apple
Apple的護城河大概比世界上任何公司都深,奢侈品牌身分更是能帶來長命百歲。其他三騎士是高科技競爭大草原上的獅王,但依舊可能英年早逝,只有Apple有可能騙過死神。(第3章 Apple / p.122)
早在1970年代末時,Apple就決定讓自家的產品與充滿電線、宅宅和低利潤的科技硬體業脫鉤,而機運也讓它後來成功打入當時幾乎沒人看重的個人電腦市場。二十世紀初時電子商務正崛起,賈伯斯卻堅持設立實體商店,確保所有人都能看見Apple產品展示在光潔明亮的玻璃幃幕內。而進來選購的人們則是有品味而且負擔得起這些藝術品的頂尖人士,散發比旁人優異的光芒,我們感覺擁有更多吸引潛在配偶的機會。
Facebook與Google
以汽車來比喻,這等於是里程數愈高,車子反而愈有價值。今天的世界,出現了像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Benjamin Button) 式的逆齡產品,愈用愈值錢。 (第4章 Facebook / p.136)
像人類這樣社會性強的動物,網路提供了讓我們感覺更緊密連結的途徑。我們在Facebook上對呼籲環保行動的貼文按讚,或是打開Google找昨天在雜誌上看到的那雙涼鞋,每個微小行動都在形塑我們的個人形象,一點一滴、鉅細靡遺,而這兩個平台則反饋給我們更多迎合喜好的內容,這樣規模龐大卻又細緻到能夠針對個人的資訊量大大提高了廣告投遞的精準度。Facebook是展現自我、連結他人的平台,Google則儼然成為人類共有的最強大腦,使用者愈多、內容愈豐富,他們的結構就愈強大,最棒的是,內容全由使用者提供 !
所以看這本書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 ?
- 分別以人類的心、大腦和生殖的需求為切入點,分析四騎士如何透過滿足人性獲取成功。
- 四騎士在各自的領域中其實都不能算是先驅者,是什麼樣的差異點讓他們得以脫穎而出,在各自的市場上贏者全拿 ?
- 四騎士幾乎涵蓋了我們日常的一切需要,但在便利(Amazon)、優雅(Apple)、親切(Facebook)、全知全能(Google)的美好外表下,我們不知不覺付出了什麼來交換 ?
- 誰有機會成為第五名騎士 ?
- 身為一個普通人,面對逐漸被四騎士重塑的消費者市場與就業市場,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