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AI 時代的現金戰爭》:雲端上的財富、握不住的資產
每集區塊勢 podcast 開頭的贊助廣告裡,我都會提到一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會聽到的名詞,稱為金融自由(financial freedom)。有別於大家熟悉的財富自由講的是金錢的數量多寡,金融自由強調的則是金錢能否按照個人的意志花費。
咦,錢不就在我手上嗎,不然要按照誰的意志花費?金融自由對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奇怪概念。如果人們沒意識到哪裡不自由,也就沒有追求改變的動力。就像缺乏病識感的患者,自然不會想要積極治療。最近我讀到一本新書《AI 時代的現金戰爭》,作者 Brett Scott 希望能喚起人們對無現金社會的「病識感」,同時也討論加密貨幣、CBDC 是否能成為一種治療「疾病」的新解方?
雖然中文書名寫的是 AI,但它的原文書名是《Cloudmoney: Cash, Cards, Crypto, and the War for Our Wallets》。作者討論的是金錢隨著科技逐漸數位化、雲端化之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因應之道。這本書恰好可以用來回應人們對區塊鏈、加密貨幣甚至是 CBDC 的質疑 —— 明明銀行系統都這麼完善了,為什麼還有人要「重新發明輪胎」?
效率的代價
Brett Scott 在南非長大,父母親都來自辛巴威。下面這張截圖是 Google 關於辛巴威的近期新聞。當地人民跟政府的關係對立。政府希望人民使用辛巴威幣,但人們才不是笨蛋,沒人想持有一年通膨率高達 837% 的垃圾幣。
多數辛巴威人不把資產放在銀行,而是自己保管、全權負責。Brett Scott 從小也被父親訓練要獨立自主:
小時候我父親曾教我們兄弟倆如何看地形圖,還讓我們只帶著一具指南針去南非境内三千多公尺高的龍山山脈探險。當時我們自認為是不折不扣的男子漢,但其實五百年前住在這些山區的薩恩族原住民,根本不必靠任何科技的幫忙,全憑自己的經驗、直覺和星辰來導航。
這凸顯出一個矛盾。雖然當年我們兄弟倆緊握著指南針大步前進,並且在夜幕降臨前順利抵達山洞 ... 但年幼的我們並不明白,讓這個工具發揮功能的代價就是我們變得依賴它。我們把找路的工作外包給指南針,遺忘了自己内在的指南針 ... 最後甚至有可能完全失去它。科技是把雙面刃:我們以為它會賦予我們能力,但實則令我們變得更加依賴它。
這段故事所傳達的意思和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完全相反。尤其在過去這一年多,大家想的都是如何盡快學好「咒語」駕馭 AI 機器人,盡可能地將工作外包出去,提升個人的生產效率。
Brett Scott 卻在書中逆風警告高度仰賴科技工具的後果。不要說 AI,光是出門在外,看到手機電力只剩 3% 又沒帶行動電源,就夠讓人焦慮了。那如果是銀行被凍結呢?
台灣人大概會想,只要沒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帳戶哪會被凍結?這時候香港人會跳出來反駁,以前港人也是這麼想,誰知道後來變成這樣。加拿大人也會幫腔,曾參與抗議的卡車司機也沒料到,自己的銀行帳戶竟然會成為政府驅離抗議者的籌碼。
台灣人多半把錢存在銀行而不是床底下,顯示了對體制的信任。一旦人們遇到極端情況,就會發現現金和存款的根本差異 —— 現金靠自己,存款靠別人。
賭場與衣櫥
Brett Scott 指出,科技越發達,現金越重要。許多教科書稱銀行的功能就像衣櫥,是暫時保管現金的地方。但實際上銀行的運作更像是一家賭場。賭場裡流通的不是現金,而是賭場自己發行的籌碼。
人們進到賭場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櫃檯換籌碼。理論上,人們隨時都可以將籌碼換回現金,但實際上現金在賭場手上,能不能換回來是由賭場說了算。
再看看銀行建構的金融系統。人們參與金融活動第一件事也是先到櫃檯換籌碼。只是銀行發行的不是籌碼代幣,而是手機 app 顯示的餘額數字。
在賭桌上,每一枚籌碼代幣背後都有現金當成擔保。但銀行帳戶顯示的餘額數字卻通常遠多於實際持有的現金總量。這稱為部分準備金制度。換言之,銀行可以合法超發籌碼。
對熟悉金融的人來說,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如果沒有部分準備金制度的彈性,我們把現金存進銀行不但拿不到利息,勢必還要支付保管費。
Brett Scott 還認為,賭場給人一本萬利的致富希望,無非是要大家多換一點籌碼下場賭一把。銀行也是。無論是金錢數位化或自動化,銀行都是在說,現在運作效率大幅提升,多存一點錢吧。
而當人們習慣數位金融的便利再回頭看現金交易,就不免覺得過時。這看在 Brett Scott 眼裡,卻是危機感爆棚。
Brett Scott 認為,數位金融體系雖然方便卻無法由個人獨立自主。如果存款、消費通通都得靠別人,「萬一」發生時該怎麼辦?因此他主張保留現金,並稱這是一場由金融機構發動的「現金戰爭」。
這本書和之前區塊勢寫過的另外一本《文明的邏輯》異曲同工,兩位作者都在反思社會在追求效率、生產力的同時所付出的代價,也不約而同指出「數位韌性」的重要。而現金就是 Brett Scott 認為最有韌性的金錢。
但在 2023 年主張要保留現金交易,怎麼聽都是在螳臂擋車。因此 Brett Scott 還把希望寄託在加密貨幣與 CBDC 身上。加密貨幣同時兼具數位交易、資產自主兩大特色,近期以歐盟為首的中央銀行在打造數位歐元時,也開始強調這是一種「數位現金」。
數位自主權
以往「數位」和「自主」是互斥的事。數位資產勢必存在某個金融機構裡,難以自主。若想金融自主,大概只有換成現金一種選擇,就不數位。但現在人們不只可以把加密貨幣放在個人錢包,未來還可以自己保管數位歐元。根據歐盟執委會的敘述:
數位歐元是由歐洲央行發行的央行數位貨幣,這就像是數位版本的現金 ... 雖然歐元現金仍然盛行,但越來越多公民和企業選擇以電子方式支付。數位歐元將讓人們更容易在整個歐元區付款。 使用者能選擇隱私支付,而且與其他數位支付工具不同,即便沒有網際網路連線它也能使用,類似數位世界的現金。
加密貨幣與數位歐元,可說是被銀行、金融科技業者「逼」出來的結果。中本聰在 2008 年金融海嘯時發表比特幣白皮書,讓人們不必仰賴銀行也能實現數位的資產轉移。而歐洲央行則是發現人們逐漸轉向數位支付,但使用上卻會被企業監控隱私,才開始打造數位版本的歐元現金。
只不過無論是加密貨幣、數位歐元,暫時都還不是理想的數位現金。以 USDT、USDC 穩定幣為例,它們仍是建構在以銀行為首的金融體系之上。並沒有像現金一樣獨立自主。數位歐元雖然像現金一樣不仰賴銀行系統,但歐盟內部還在掙扎要不要保留人們的日常交易紀錄。目的是防堵犯罪,卻也有侵犯用戶隱私的疑慮。這是現金不會發生的事。
在 2023 年讀《AI 時代的現金戰爭》這本書會覺得有點無力。一方面我們看見有越來越多交易日漸數位化,也就是說人們對資產的自主權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我們手上有的解法卻都還沒成熟,提倡回到現金交易則像是狗吠火車。需要在多年之後回頭看,才更能理解加密貨幣、CBDC 並不是在重新發明輪胎,而是提供人們在數位世界的新選擇。
區塊勢是由讀者付費訂閱來維持營運的獨立媒體,內容不接受廠商業配。如果你覺得區塊勢的文章不錯,歡迎將它分享出去。若行有餘力,也能以定期定額支持區塊勢營運。若想查閱過往的出刊內容,可以參考文章列表。
Writing NFT
延伸閱讀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