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加密貨幣? 我們為什麼應該支持? (一)
真沒想到我在 Matters 發的第一篇文章竟然會是寫加密貨幣,其實我比較想做知識推廣的還是外星人相關的議題,但由於幾天前個人的 Facebook 貼文獲得了一些回響,就順勢的來寫一篇文章吧!
什麼是貨幣?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交易的媒介,而且可以被買方與賣方所共同認可。交易過程中使用貨幣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避免以物易物,因為要同時湊合互有需求而又願意彼此交換商品/服務的買賣雙方是非常困難的。我種西瓜、你寫小說、他煮飯、另一個人修車。拿多少顆西瓜可以換一本小說? 煮多少次飯可以換修一次車? 沒有貨幣去提供參考基準的話是很難讓雙方去完成交易的。
那什麼東西可以當貨幣呢? 答案是任何東西都可以當貨幣,連路邊的小石頭、樹葉、花瓣等等通通都能拿來當貨幣,只要買賣雙方同意就好了。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反駁「路邊的小石頭怎麼能拿來當貨幣呢?」。當然可以,每一個國家所使用的零錢銅板就是小石頭,而其價值則是透過政府規定,再由使用者們接受所賦與的。但就其本質而言,每個人錢包裡面的銅板就是石頭,鈔票則是印有圖案的紙張,不過平常人們不是這麼去看待實體貨幣的。
至於電子貨幣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電子貨幣沒有實體,摸不到,在交易的過程中買方無法真的拿任何電子貨幣交給賣方,而是透過彼此的記帳與對帳來完成貨幣擁有權的轉換。舉例來說,今天 Alice 想透過網路花費 100 元去跟 Bob 購買一雙鞋子,Alice 下單的同時其實就是在更新自己的帳簿,寫上「Alice 移交 100 元給 Bob」。與此同時,Bob 也是在更新自己的帳簿,記下「Bob 從 Alice 收到 100 元」。只要雙方的帳本核對起來一致,我們就可以認定 Alice 已經移交了 100 元等值的電子貨幣給 Bob 了。
但由於電子貨幣沒有實體,為了確保交易的雙方不會做假帳於過程中憑空產生原先不存在的電子貨幣,一直以來都需要有第三方的金融機構去對帳目進行監控查核,並且於爭議發生時進行介入甚至是帳目修改。這將會造成電子支付的交易成本上升,使得小金額的轉帳變成不可行。此外,所有的交易都可被第三方金融機構反轉甚至取消,也增加了買賣雙方彼此之間的不信任感。一位化名為中本聰的人在2008年10月31日於網路上發表論文,首先提出了加密貨幣的想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在此簡單用以下幾點來描述中本聰先生所提出的模型。
- 沒有第三方金融機構去監管每一筆交易紀錄,帳本是由參與此網路的每一個使用者自行記錄更新。
- 更新帳本前,每一位使用者都必須去找出一道數學題目的解答才有權利去寫入交易紀錄,解出題目的速度取決於使用者本身電腦的 CPU 計算能力。
- 帳本於更新後會由使用者加密並廣播至全網路,其他使用者在接收後會放棄正在處理中的帳本,以收到的新帳本資訊為準,並進行下一輪的帳本更新競賽。
- 成功更新帳本的使用者會獲得虛擬貨幣的獎勵。
- 更新進度最快的帳本 (即最長的帳本鏈結) 視為真實發生過的交易歷程。
透過一些規則的設定和演算法,論文作者以數學方式證明出作假帳成功的可能性會隨著交易紀錄數量的增加而快速遞減。除非欲作假帳之使用者所掌握的 CPU 計算能力大於所有此網路系統中其他使用者們的 CPU 計算能力總和,否則帳目竄改不可能會成功。在這樣的運作架構下,就不再需要交由第三方機構去擔任查核的角色。
雖然是來自於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突破,加密貨幣的出現在經濟、社會、政治、以及其他領域等各方面都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遠超出降低電子交易成本的範疇。下一篇文章將略述自己個人所注意到的幾項議題,並舉出一些例子來解釋說明,為什麼人們應該要支持加密貨幣?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