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歷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閱區,回到作品頁
说说新疆
IPFS 指紋 這是什麼

作品指紋

「翻译」汉族人是中国的白人吗?

说说新疆
·
·
汉族人扮演的角色就是中国的“白人”,我们的民族特权也让我们对祖国正在发生的暴行负有道德责任。

作者:Weifeng Yang,康奈尔大学公共事务研究生。

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公民,去年开始针对亚洲人暴力的激增令我深受触动。我被困在伊萨卡,感到无助。作为一个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我目前不打算成为美国公民。这些攻击本应该是两个社群之间团结的机会。在许多攻击者充满仇恨的眼中,我们之间并无差别。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种团结。许多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公民,包括我在内,都认为自己首先是中国人。对我们中的一些人而言,美国代表的是几年受教育的时光;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美国代表的是一个工作的地方,甚至也可能成为生活的地方。因为我们还没有把这里当作“家”,我们对美国的一些政治运动可能难以产生认同感。尽管2020年是美国政治上动荡的一年,但在我看来许多康奈尔的中国籍学生都没有参与美国发生的事件。但这次不一样,我康奈尔的中国朋友们对亚特兰大的受害者产生了实实在在的认同和关切,同时也在关注旧金山街上被殴打的老爷爷,以及其他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事件。

就在亚特兰大枪击案引发康奈尔中国人政治觉醒的同时,我国针对维吾尔兄弟姐妹的暴行也愈演愈烈。一些美国的公司甚至开始抵制新疆出产的棉花,因为这些产品被指来自维吾尔人的强迫劳动,这种强迫劳动是通过“转移劳动”完成的。这些暴行严重影响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甚至影响到我们康奈尔社群——康奈尔教职员工机构已经投票反对与北京大学合作

当然,仇视亚裔的暴力行为并不是今年3月才突然有的,针对维吾尔人的人权侵犯——不只是在新疆,而是在全中国——也不是突然出现的。中国政府此前否认“再教育营”的存在,几个月后又正式承认,但在此之前最早有关“再教育营”的国际报道从2018年中就开始了,《经济学人》路透社通过卫星图片和建筑合同记录下了这些庞大的设施。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政府是如何压迫我们的维吾尔同胞的。报道包括那些家人被带走的孩子,还有大量成为劳动力的在押人员,他们甚至可能参与了医疗PPE的制造。侵害的例子多到让人难以想象,这当然也是对中国政府非常不利的证据。

但这对我们这些康奈尔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呢?或者说得更具体一些,生活在美国的中国汉族人应该怎么办?我们的责任是什么?看到在美中国公民更多地在美国的框架下追求种族正义,这让人深感欣慰。但仅仅在美国的语境下“觉醒”就够了吗?这样在道德上站得住脚吗?那么在中国的框架下呢?

当然,在公共空间中,华裔美国人和美国华侨很少被区分开来(中国不允许双重国籍)。我们都面临同样的成见,同是某些“癖好”的对象。亚特兰大枪击案也证明了这种刻板印象会带来致命的结果。我们同样因为“竹子天花板”受到打压,也都因为可怕的疫情而成为替罪羊。

因此,我们能够真正同情祖国的少数民族所面临的困境,即维吾尔和其他很多包括回族、藏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有证据显示,许多康奈尔的中国人也确实更了解国内少数民族的困境了。Instagram上有个账号叫“康村表白墙”,是一名中国学生匿名运营的账号,供中文用户自由交流,人们在这上面聊八卦,而“新疆棉花”的争议也获得热烈讨论。新疆棉在中国也广受关注,政府推动抵制那些不用新疆棉花的国际品牌。我非常意外地发现有这么多康奈尔中国人都强烈反对我国政府的行为。

也有很多拥护维吾尔政策的评论坚持把美国和中国分开看。可以说,就像很多在美中国公民并不认为自己是少数族裔一样(即使美国社会认为我们是少数族裔),很多汉族人也不认为自己是有特权的,他们不认为汉族人像是中国的“白人”。

如果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西方的种族状况只是“白人性”(whiteness)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与少数族裔不同,“白”通常代表的是一种“没有种族”的状态,是“标准的人”。美国的公共体系和服务都是为了这个标准的“白人男性”设计的,给其他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政治上的主流、同时占人口90%的汉族人在中国也被视为“标准的人”。

在中国,汉族就等于“没有民族”。中国既想要做“多民族”国家,又想要做“汉民族国家”,中国社会当然会存在和美国类似的种族状况。汉族人扮演的角色就是中国的“白人”,我们的民族特权也让我们对祖国正在发生的暴行负有道德责任。而在美国,我们的民族又让我们成为少数族裔中的一员,是毫无人性的暴力仇恨的受害者。

的确,在美国的框架下“觉醒”,在中国框架下沉睡,这是非常虚伪的行为。更让我担忧的是,导致这种认知失调的是邪恶的自私自利。你怎么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呢?

原文链接:https://cornellsun.com/2021/04/07/yang-are-han(汉)-chinese-the-white-people-of-china/

CC BY-NC-ND 2.0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