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管風琴
春寒料峭的三月初,總是讓人昏昏欲睡,那種要冷不冷、要熱不熱的天氣,整個人就像要綻放的花朵,卻懶到時間到了,卻還沒綻放,或者說,根本不想綻放。
因為在演藝廳當志工的關係,我經常在值勤之餘,很開心可以學到很多古典音樂或者藝文表演相關的知識,更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到心儀的演奏家和演出團隊,有時候還會打開我的眼界,認識到我這輩子可能不會接觸到的神奇樂器或者其他有趣的人事物。
三月三日,天晴涼爽,是一個美麗的日子(在日本可是女兒節呢),也是周善祥的鋼琴和管風琴獨奏會,人生第一次深深被管風琴的聲音給打動,竟會有如此如沐春風又溫柔的管風琴曲子。
*
說到「管風琴」,大概是國小時看迪士尼《美女與野獸》中,那台會說話的管風琴還會演奏出磅礡的曲子時,就覺得哇,這是什麼神奇又好酷的樂器!比鋼琴還酷!還那麼龐大時,就覺得這樂器應該是世界上最酷的樂器了。
後來小學六年級升國中階段,開始正式學琴,那幾年對古典音樂有某種強烈的偏執狂和好奇心,那種心態強烈到像瘋子一樣,直到升高中考音樂班落榜後,迷失自我的靈魂放棄學琴後,才慢慢地從那種被學院派框架綁住的我醒悟過來,開始重新以不同的自由輕鬆的姿態愛上古典音樂。
那時候不管在課業還是成績上,一直被所謂的正統學院框架綁住的我,價值觀有些狹隘的非黑即白,對有些流行音樂反而帶有偏見,就覺得有些庸俗和吵雜,甚至就是師長說的所謂的靡靡之音。
所以,國中到高中那幾年是我大量購買古典音樂、美聲音樂和電影配樂的CD時期,也常常在廣播中聽取非常多的古典音樂,就是在時候偶然接觸到巴哈音樂和巴洛克音樂,進而愛上巴哈的音樂。就覺得那是「神」的音樂,巴哈是神的代言人的感覺,管風琴對我來說,就像是為了神而誕生出的樂器,那樣華麗磅礡到讓人無法直視,沒有任何音樂可以比管風琴的音樂更神聖更高尚純潔。
但常常又看到很多卡通動畫和電影,把管風琴的音樂用在吸血鬼或者恐怖陰森的畫面,有種強烈的衝突感,但又不違和時,就覺得這樂器真的太酷了!
*
之前對於管風琴的曲子的印象都來是巴哈最有名的d小調觸技和賦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音樂聆聽)(音樂聆聽2),記得以前有一款音樂類型的遊戲,還把這首曲子加上電音的動感節奏,整個就令我印象深刻比原曲更加震撼我的心,因為他改編得更有那種末日審判感的霸氣氛圍。
管風琴的設計,通常會依照建築物(通常是教堂或者音樂廳)的特色去量身訂做,就好像為你量身訂做一套美麗又合身的禮服,既可以凸顯你的優點,也可以避開缺點。
而屏東演藝廳的管風琴當初設計也是根據音樂廳的建築特色(像是水平式音管和福爾摩沙台灣笛管)和聲學效果所設計的,2017年我剛進來時,新訓志工課時,館方有請聲學老師跟我們上課說明,雖然時間有點久,專業的什麼反響板之類的都忘了差不多了。不過當時對福爾摩沙的笛管超有印象的,是用台灣孟宗竹製作成的,所以發出的聲音有那種溫暖的短笛感覺,就好像那種愛爾蘭民謠的那種短笛清脆的鳥鳴聲感。
那時候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還沒落成時(衛武營的葡萄園式的音樂廳也很讚,但我更喜歡他的小型表演廳),全台灣最大的管風琴,只有在台北的國家音樂廳(我超愛國家音樂廳的巴洛克式造型的管風琴,超級美,當時親眼見到時,還感動到流淚)和南部的屏東演藝廳有管風琴時,那時候,身為屏東人的我深感驕傲和榮幸,心中的夢想也終於實現了。(因為我小時候許願過,我一定要親眼看看管風琴和聆聽曲子,常常還在夢裡夢見自己在教堂或者音樂廳聽管風琴演奏)
對於管風琴的曲子我的接受度挺低的,不像鋼琴的曲子,任何風格都可以接受。主要是因為聲音太過洪亮磅礡,長時間聽下來,耳朵會受不了,我又是對聲音很敏感的那種人,連那種親人鼻過敏一直打噴嚏聲都會覺得煩躁的人。所以對管風琴的曲子和作曲家非常不熟悉,只知道巴哈。
這次的音樂會,才知道原來除了巴哈替管風琴寫了神曲外,還有一位名叫做維多(法語:Charles-Marie Jean Albert Widor)的法國管風琴家先生,從詳細的節目單上的解說,大概知道,原來維多出生在管風琴世家,自己從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加上有天賦和努力的學習管風琴,於是這輩子的時間和精力都專注在管風琴音樂家的職人路上,而他的作品風格屬於浪漫樂派的。
這次的鋼琴曲目,全都是李斯特的曲子;而管風琴的曲目,全都是維多的「管風琴交響曲」。但這篇文的主角,我把它放在我最不熟悉的管風琴身上。
第一次看到「管風琴交響曲」這個標題,覺得很神奇,雖然之前聽人家說,管風琴就是一個人的樂隊,因為它的音栓可以控制,而產生不同類型的聲音(有弦樂、有管樂、有木管),然後三層或兩層的手鍵盤(*有些大型的管風琴,像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管風琴就是五層的手鍵盤,音管和音栓也更多,而音色更加華麗,因此衛武營的管風琴目前是亞洲第一大管風琴)和下面的腳鍵盤,讓演奏者像管絃樂團的指揮,手腳並用地完成一人樂隊。
所以說,是一種不太容易學習的樂器,也不太容易就接觸到的樂器,不像鋼琴那樣親民,因為它本來就是為了當時的宗教信仰彈奏給神聽的曲子而發明的樂器,應該稱它為樂器之神!
於是,維多利用管風琴的特性,創作了十首由管風琴單獨演奏的「管風琴交響曲」。
但這篇文章只和大家分享這一首曲目,因為它是讓我像置身在空中花園,令我如沐春風的感受的曲子,也是節目單上所有管風琴交響曲曲目中,最愛的一首,因為周善祥的演奏這首曲子時,突然讓我起雞皮疙瘩,第一次聽管風琴的曲子,有種如沐春風的感受,宛如置身在微風吹拂過來的空中花園,被小天使圍繞著,而這首曲子是:
Charles-Marie Widor - Symphony no. 4, op. 13 - III. Andante Cantabile,維多的f小調第四號管風琴交響曲.第三樂章,如歌的行板
節目單上對這首曲目的解說是(解說的文字是由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鄭可喬詳細撰寫的):「此樂章為甜美的歌謠風格,採輪旋曲式A-B-A’-C-A’。」
**補充解釋:輪旋曲式(Rondo)又稱迴旋曲式,學鋼琴的朋友應該很常聽到,彈小奏鳴曲或奏鳴曲時,通常會有三個樂章,通常在第二樂章或第三樂章出現這樣的曲式,風格大都輕快明亮。有的稱為「大輪旋曲式」,有的稱為「小輪旋曲式」。
●小輪旋曲式,通常都是A-B-A-C-A,或者A-B-A-C-A-Coda。就是主題(A)會一直重複出現至少三次以上,中間穿插附屬樂段,副題(B、C、D……),輪流穿插在樂段中,但最後一定會回到主題A,然後收尾。就像現在的流行音樂,會有主歌,副歌,然後主歌不斷重複出現,最後收尾。
●大輪旋曲式,就是在A-B-A-C-A的基礎上,變化更多的附屬樂段(B、C、D等),然後轉調,讓曲子更加豐富更長,或者在主題上A加以變奏為A’,或者在主題和副題中間,穿插幾小節的旋律,用來方便連結主題和副題,那幾小節的旋律又稱為「推移」。
解釋完,再回到這首曲子在節目單上的解說,大家應該會比較清楚,解說文字如下:「A段的旋律主幹音與孟德爾頌《無言歌》第一冊第四首的開頭相仿,且A段每次再出現時都會稍加變化,B段與C段則與A段呈現鮮明對比,各有其主題。整個降A大調的樂章調性色彩轉換單純且和諧,顯現寧靜的氛圍。」
然後,好奇地找了一下孟德爾頌的《無言歌》第一冊第四首的曲目來聽,前面開頭都是讓人感到舒服療癒的弦律。(孟德爾頌也是浪漫樂派的音樂家喔,最有名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婚禮進行曲》)
每當音樂會有那種詳細解說的節目單或節目冊,我通常是大概先略看了一下曲子標題後,聽完音樂後,才會仔細的細看節目單上的文字解說,要不然我怕我會有先入為主的印象,這樣對這首曲子就會有點沒自己的感受了;然後看完解說後,再重新聽一次,就會有另一種更特別的感受,通常第二次聽的感受,會比第一次更能體會作曲家創作的心境。
也很榮幸,自己可以透過這場音樂會,多認識到一位管風琴家,很他的曲子,讓我了解到,管風琴可以霸氣無敵、磅礡華麗,也可以如沐春風、優美動人呢。
最後,放上我心目中最愛的科幻電影《星際效應》中的管風琴配樂,這電影的配樂不管聽幾次,還是很撼動我的心,感謝漢斯.季默(Hans Florian Zimmer)大師為這超酷的神作配上超讚的配樂。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