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
爱情、教育、战争是这部影片的三大主题。
- 爱情
影片中有三段感情线,分别是大女儿与传令兵、上校与男爵夫人、上校与修女。
丽莎和劳夫的爱情,着墨不多,出于青春懵懂幼稚不成熟想法。二人在花园起舞,互诉对彼此的倾慕与思念,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上校一家逃跑,躲在修道院后面。一声轻轻的咳嗽,被劳夫察觉到。他很聪明地躲在碑后,等他们出来。劳夫在上校威严的形象面前被缴了枪。被以为上校会顺利逃跑,劳夫又喊了一嗓子。一波三折,导演的安排很到位。可惜了,劳夫被纳粹洗脑洗的太深刻。
上校与男爵夫人这段感情,如果没有修女,就要步入婚姻殿堂。同名音乐剧的剧情是上校与男爵夫人有政治上的分歧,电影做了改编。实际上我是很欣赏这个女人的,有钱,有身材,有相貌,有社会地位,同时又有脑子,有手段。这是一个十分独立的女性,上校吸引到她的点是长得帅又独立,但上校其实并不怎么喜欢她,在这段感情中可以明显看出男爵夫人是主动一方。男爵夫人要的只是和上校谈恋爱,想要得到这个让她着迷的男人。对于上校的子女,男爵夫人并没有兴趣,也不想抚养,直接寄宿学校一丢。上校和她分手,她说了一段话,如此体面分手的方式完全可以编入教科书:
(打断上校)不要再说了,拜托。我也在想其他的事,虽然我喜欢你,但是我真的不认为你适合我。你太独立了,而我要一个非常需要我的人,或最起码是非常需要我的钱。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我都很快乐,为此我谢谢你。失陪一下,我现在要进去收拾我的行李。回到我原属的地方,维也纳。那边有个人,是位年轻的小姐,我想,她做不成修女了。(吻上校)亲爱的,再见了。
影片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上校和玛利亚那场翩翩起舞的镜头,舞姿那么优雅、从容,二人的配合那么天衣无缝,整个世界都为他们静止。在我所看过的影片中,只有《闻香识女人》中被誉为最美的探戈的那段舞,二者可以相提并论。
上校和玛利亚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有着童话般的美好。谁不想一见钟情呢?可现实往往很残酷:你喜欢的不喜欢你,喜欢你的你又看不上人家。这般理想的爱情,少之又少。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喜欢看小说影视剧里的这种桥段。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另外,除了一见钟情外,对于这种霸道总裁爱上我(比喻不太恰当),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桥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人喜欢写才子佳人、穷书生与千金大小姐的爱情故事;外国人喜欢写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故事。茶余饭后的闲谈罢了,切不可当真。现实中,大多数的婚姻,都还是门当户对,家庭条件相差不多。不然很难生活在一起。
什么才是爱情?男爵夫人说她想要一个需要她的人,恐怕不是吧。在我看来:爱情是浪漫主义的童话,家庭是现实主义的课堂。上校和玛利亚既有着童话般的美好,也有着现实主义的真实。玛利亚和上校子女们打成一片,同时她爱着自己的丈夫,在出逃时紧紧跟在他的身后,利用自己的关系帮助一家人躲过追捕等。都是爱情在现实中的表现。婚姻不是风花雪月、花前月下,而是切切实实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两人搭伙过日子,相互扶持着走完这一生。
- 教育
玛利亚是很好的后妈,上校深爱着孩子们。
玛利亚能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可以交心,可以玩耍,就像一位大朋友。从孩子们对待家庭教师的态度,就可以推断出将来会对后妈如何。玛利亚没有对孩子们的恶作剧发火,也没有向上校告发他们,甚至还帮着打掩护。玛利亚对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好,孩子们喜欢上了她。什么叫对一个人好?不是宠溺,不是纵容,而是和他们在一起。这对我非常有启发。
父亲是个严厉的人,自从妻子过世后,他过于沉浸悲伤之中,对孩子们的爱埋进心底。当玛利亚以家庭教师的身份出现时,他说已经辞退了很多家庭教师,玛利亚问是否是孩子们的问题,父亲回答说孩子们很好,是老师的问题。还有上校深情歌唱《雪绒花》时,我们可以看到,在严厉的外表下,是一颗温柔的心。
战争
上校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人。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奥匈帝国。尽管奥地利在某个时期也曾是侵略者,占领过别的国家。当德国统治他的国家时,他选择抗争。德国人许以他高官厚禄,他断然拒绝。最后带着妻子和儿女逃到瑞士。永居中立国的确是避免的好地方。
我想问,什么是专制,什么是自由?越读书,越困惑。当我在面临这般选择时,会怎样做?不过说到底,我是个普通人,哪里会有这样的机会啊。只能寄希望于多读书,来解决我这些困惑。最近在《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非常的发人深省。
题外话:最近读书,仿佛明白了读书的意义所在:解决遇到的困惑。这种困惑,不是小说这种书籍能解决得了,多看思想性的书,会大有裨益。
最后总结,这部电影很不错,里面的很多歌曲被改编成各种语言版本流传于全世界。我以前挺反感动不动就唱歌的电影,看完这部之后,我发现自己在逐渐接受这种形式。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电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