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婚礼

渣羊羊
·
·
IPFS
我不是一个不婚主义者,因为不婚主义站在了婚姻的对立面,其实肯定了婚姻制度。如果非要下个定义的话,那我可能是一个反婚主义者。

终于等到这一天,我已经参加了三场婚礼。

在国内,做伴娘有几个隐形的规则,比如需要是未婚女性,而且不能超过三次,毕竟事不过三,三次以上可能就很难“嫁”出去了。所以我其实在一个临界点上,等待着做第四次伴娘,怀揣着薛定谔的“好嫁度”。

我问过几个朋友,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大部分的答案都是关于仪式和契约,通过一个法定的,社会的制度,授予自己的感情一份证书。在我看来这根本和毕业典礼没差,而我本人也没怎么参加过毕业典礼。

我追问,为什么要举办婚礼?答案则与美丽和金钱的相关。这种答案不得不说,不仅完全没有解答我的困惑,反而让我更失语。即使在参加了三次婚礼之后,我也没得到答案。

中国的婚礼有一股子内卷到底的劲儿,不仅要有中式的敬茶、改口、接亲,还要有西式的礼堂、交换戒指、宣读誓言,服装更是累赘得无以复加,穿着礼服的新娘仅仅能走路,夸张的裙摆将她隔离开所有的宾客,只能缓缓步走向对面那个男人。但是,但是,在白色西式婚纱之前,还有中式秀禾,有西式小礼服(又叫晨袍,营造一种我刚起床就是这么美的幻象),婚纱之后还要换上所谓的敬酒服,因为中国现代婚礼要一桌一桌的敬酒。

这些仪式,有中有西,时古时今,让当天睡眠严重不足的新娘团时刻保持着一种穿越感。

我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服装,我也理解为什么要化两个小时的妆,我更理解她们从三五个月之前就开始减肥,这些都是为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拍出值得一生回味的照片。如果我预约了半年后拍几万元一套的写真,我也会从现在开始减肥。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人们会欣然接受层层叠叠的繁文缛节,并且莫名的把它和《婚姻》联系在一起。仪式是婚姻吗?收礼金是婚姻吗?拍照片是婚姻吗?这些事情真的和婚姻有关系吗?

有人说,婚礼是一场爱情的见证。但在日常中,不是也有微小的爱意的交换吗,那这些也是否能成为小型的婚礼?说到底,一个盛大的典礼是为了向谁证明自己的爱情?如果是为了彼此,那是不是没有观众也没关系?

有人说,婚礼只是走过场,为了给家里人一个交代。那么给了交代之后,还是否有必要继续寻求法律的契约?如果结婚只是为了完成一种社会性的期待,那法定的约束便没了意义。

有人说,结婚是为了有经济保障。这是我目前唯一能相对认同的观点。对于某些无法保障自身利益的人群来说,婚姻也许是一个保护网。但这并不适用于我参加过的这三场婚礼。


婚姻,不只是我面对的婚姻,全部的婚姻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黑箱。

西式的婚礼遵循宗教的特征,在上帝和众人面前宣誓组建新的家庭。中式的婚礼遵循宗族特点,在大家长和亲戚的眼皮子底下,宣布家族里多了一个新人。前者是在上帝造人之后,为了繁衍,人类开始制造家庭。后者也不过是吸纳女人,完成“香火”的传递。失去了这一套仪式,实际并不会阻挡人类繁衍的进度,不过会打乱伦理和秩序的程序。

所以婚姻并不是为了繁衍,而是为了稳定。

但是从没有人说,自己是为了人类的稳定和安宁,才选择结婚的。

亲历了三场婚礼之后,我的观点也并不是毫无改变。在某一场婚礼上,我看到了真实的爱情,那是一份无论在人前或是人后,都恒定不变的感情。或者说,我看到的是真心。虽然他们的真心是献给了对方,却也给我了一个结果,至少不会让我觉得作为伴娘的忙碌都是错付的。


但是当我站在婚礼现场,我依然不停地问自己,你需要这个东西吗?

我的答案和五年前一样,我不需要。

我不需要一个仪式来证明自己,我也不需要一个社会性质的活动来昭告天下,我更不需要的是某种法律来束缚我的生活。

但我绝不是一个不婚主义者,因为不婚主义站在了婚姻的对立面,其实肯定了婚姻制度。

我也曾问过一些不婚主义者,有人因为是LGBT+的现实阻力,被迫成为了不婚主义。也有人是认为婚姻是压迫女性的父权制遗毒,因此抵制婚姻。但是这都意味着,当LGBT+和女性的权利实现平等之时,他们一定程度上会选择结婚。

但这不是我的困惑。

即使在我有生之年,在任一地区,能够见证真正的性别平等,我依然不会选择婚姻。

如果非要下个定义的话,我是一个反婚主义者。

大概,我不相信制度能够约束人类,真正约束人类的只有人的底线。制度困住的,只有伪君子和胆小鬼。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