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默克爾傳 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
我一直覺得傳記此類書籍像一副肖像畫,如果是自傳的話,自己描繪自己,是最佳的詮釋者,又是最佳的欺騙者,不為人知的一面自己才知,而只要自己不寫,就湮沒無聞。
默克爾目前以來没有出過自傳,一直也是作家們寫她。憑紀錄,事跡,新聞,畫出默克爾的「肖像畫」。有些傳記作者著墨於她的前半生,有些由外交策略分析。
此書的作者Kati Marton 是美國記者,曾效力NPR和ABC News, 著作此《默克爾傳》前,曾出版過幾本書,是名暢銷作家,也是前美國駐德國大使Richard Holbrooke的第三任夫人。 正因大使夫人的關係,她能接觸很多德國政商媒界人士,甚至默克爾夫婦。
Kati Marton對於默克爾的了解,主要來自大量閲讀有關她的書籍,書中部分也引用另一德國記者Stefan Kornelius著的 《默克爾傳: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Angela Merkel Die Kanzlerin und ihre Welt)
除了廣讀人家筆下的默克爾,作者更得到默克爾同意,貼身觀察四年,正面端量,察言觀色。 其後親訪默克爾的親信戰友,側身再予以詮釋。
默克爾的故事得到很多作家垂青,為她寫傳記,因為她一直以來都保護私隱,外界對她所知不多,而且出身東德共產世界的她,最後成了執政16年的德國女總理,此命途本身已是一種傳奇。
默克爾是一位東德牧師之女,在共產的東德,有次老師問她父親的工作時,好友在她耳邊說:「答司機。」因為司機是勞動階層,比神職人員更受重視,而且不被排斥,不過小默克爾還是答:「Pastor (牧師)」 。
小小的好友是對的,就算她父親不是異見份子,牧師也屬資產階級,結果身為牧師之女的她,成了校長、老師的眼中釘。成績優異也是徒然, 默克爾自小告訴自己:「我不得不比班上其他人強。」
作者和其他《默克爾傳》 的作家一樣,都認為默克爾有有這樣的成就,是因為她的出身,能在共產國家活下來,不被極權暴力摧毀,造就她為人的堅耐,從政的韌力。
1989年柏林圍牆推倒後,默克爾投入去蓬勃發展的民主運動,東德第一次民主選舉後,她得到新政府一個副政府發言人的職務。1990年兩德統一後,她成為婦女青年部部長。1994年出任環境和核能安全部長。 政職如上階梯。
默克爾有東德歷練出來的沉穩,學者的修養,政客以外,她是物理學碩士,和量子化學博士。高學歷,女性,東德人,三個特點令她成了前德國總理柯爾(Helmut Kohl)的新棋子。
柯爾(Helmut Kohl) 可說是她恩師,他在位期間令默克爾廣結不同國家政界人士,也令她36歲時當上部長。 然而作者也提及柯爾重用默克爾,某程度上也是利用她的身份,刻意帶出東德人成功融入西德的例子。
1984年前總统柯爾的賬戶非法匯款醜聞案令他下台,默克爾和其政黨多年處於下風。2005年,終於帶領政黨登上德國總理寶座。 16年的任期,批評是有,但支持度一直高企。在全球經濟萬分動蕩之際,默克爾一直力挽狂瀾,在她的領導下,德國經歷了「第二次經濟奇蹟」,失業率接近20年低點,近70%民眾對經濟現狀感到滿意。
由2005年上任至今,外在環境可說是橫風橫雨,風大雨大。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的全球金融海嘯,令歐洲陷入債務危機,經濟急速衰退。 德國承擔了危機管理者角色,在歐盟架構下主導並對南歐各國紓困。
美國的北非與敘利亞軍事干預政策所引發的難民危機,令大批難民湧入德國邊境。她堅持以人道主義立場接納並安置。此事引發西歐各國內部強烈反彈,甚至德國人民也憂心未來的福利包袱。 但以人道層面來說,的確展示了德國的慷慨,包容等西方民主社會的素質。
面對英國的脫歐震撼,默克爾結合西歐各國主流政治勢力,確保歐盟團結,並在脫歐談判中巧妙地避免被英國牽著鼻子走。脫歐後,英國拒絕與歐盟就安全政策達成協議,不過就要求能參與更多歐盟討論時,默克爾做出了保留但得體的反應。她說:「事情得一步一步來。」 沒有完全拒絕,就是輕輕的推開。
默克爾的外交成績比內政高強。如果傳記的作家是肖像畫家,在勾勒默克爾時,作者算光喑並用,不過光位加強,令她面向光明,而黑暗之處則時而輕描淡寫,避重就輕。
作者有提及中國問題,2007年11月,默克爾在總理府接見了達賴喇嘛,此舉動觸及了中國神經並作出抗議。同年,她第一次見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時就曾開門見山地提出人權問題。 那次中國讓默克爾空手而回,中德並沒有達成任何商務關係。
不久的同年十一月, 當時法國總統薩科吉 (Nicolas Sarkozy)訪京時, 北京就跟法國簽署了300億美元合約。作者說默克爾注意到,敏感的中國人權問題,是商務大忌,而薩科吉面對北京時,可說是如履薄冰,不踩紅線,不惹中國,就能有錢。
其後,默克爾就懂得怎樣跟中國相處。16年的總理生涯中,默克爾訪問了中國12次,進而帶動緊密的商貿往來。中國連續5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然而她不再提及香港問題,新疆等地方的人權侵害、甚至對澳洲所受的經濟霸凌,也視而不見。
「贏得了中國歷屆領導人的信任,無可諱言是以道德為代價換來的。」 作者在書中不得不補充。
傳記盡量都是把事情紀錄而不批判。 作者也盡量紀錄,不過怱略了德國的太陽能產業。
當德國決定全面停核,並同時全面開發風力、太陽能、火力發電等配套措施。其中太陽能產業,德國可算是世界最早開發的國家之一。德國太陽能產業在政府扶持下,一直在世界市場領先至2008年。
一切美好,直至中國的太陽能在世界市場廉價傾銷,令全球價格急跌,導致德國企業如博世,西門子也要賣掉或停止太陽能業務。
中國能夠以低廉價格雄霸市場,因為中國政府違反了世貿組織(WTO)的規定,向中國太陽能企業提供了低息貸款,廉價土地,免息信用額度和稅收優惠,政府補貼甚至高達百分之11.5%。受惠補貼後又以低於成本價格在歐洲市場傾銷了約210億歐元(280億美元)的太陽能板,將歐洲企業擠出市場。太陽能產業因而成為中歐之間最大的貿易爭議的開端。
據說德國太陽能龍頭企業,太陽能世界(Solar World)當時在美國成功遊說美國就中方違反WTO行業規定,施加懲罰稅項。 及後太陽能世界再下一城,聯合20多家歐洲企業向歐盟控告中國傾銷,希望歐盟也對中國施加懲罰稅,一切如箭在弦,但默克爾當時正北京訪問,她在中德聯合聲明時表示,希望歐盟委員會,有關企業與大陸溝通解決問題,不要啟動反傾銷調查程序。
當年溫家寶總理對默克爾反貿易保護的舉動表示讚賞,說「這是我們今天會談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溫家寶口中的會談就是指中國在歐債危機的風風火火之際,繼續購買歐洲債券。 一買歐債,一賣德國太陽能業界利益,成了默克爾在歐債風暴中,少人提及的力挽狂瀾「功力」。
其實當年在旁不斷慫恿左右默克爾,出賣德國太陽能產業的還有德國汽車業。當時美國可能對德國汽車實行貿易制裁,因此汽車業都十分擔心,並看重中國市場。例如福士汽車在中國境內的銷售量,就佔了總銷量的40%。而德國一些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如汽車、電子零件、機械和化學產品,便佔了德國輸中國產品的70%。
這些產品的製造商很多都是德國經濟生產動力來源, 影響力直達政府。
默克爾不得不著重商家, 因為政府改革後,一般民眾的社會保障減少。德國的大製造商,都把工種外移到歐盟內其他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或亞洲地區,從而減低人工成本。
經濟是一個循環,本土德國工人工資上漲有限,以至在國內消費成長動力不足,在過度儲蓄傾向之下,德國要持續成為歐洲的經濟火車頭只剩下一條路,就是靠其強大傳統製造業的大量出口,而中國的市場就順應成為德國經濟的最大依靠。
2016年中國正式取代美國成為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2020年,汽車產業教授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接受採訪時,明言 「今天的德國,無法想像一個沒有了中國的汽車產業。」
我想起書中提及這一段, 「默克爾在思索問題時,首先會要全面徹底了解事情,要看事實,即使反面沒有任何論據,她還是會要了解事情的反面。因此,梅克爾會動手分析她對世界的認識,估量論據,收集事實,再權衡出一個淨值。」
所以默克爾在傾中政策上,不是單一面向,她是經過多向考量下,認為親中政策所獲得的經濟利益, 可以令德國大企業在歐洲的疲弱不振中休養生息,不至元氣大傷,此乃大勢所趨,時也命也。
我也相信她不是一個不重人權的政治領袖,在敘利亞難民問題上,就算社會內的反對聲音令她政黨議席流失,她也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但對中國敏感的議題,處處避忌,就是怕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利益被損害。
作為德國領導人,她為國為民,凡事以德國最大利益而決定,她有錯嗎? 可以說以理性辨事,又可以說是利益當前,好漢不吃眼前虧, 下一步,容後處理。
就如近日直接經波羅的海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終於完工。長達1230公里,耗資110億美元, 是默克爾一項能源政策。
北溪二號落成後,會繞過了烏克蘭、波蘭等途徑國,成功避開了兩國徵收高昂「過路費」。 (目前這些國家每年從俄羅斯輸歐天然氣也收取高達數10億美元的過境費)此項目,既可節省過路費開支,又可以排除途徑他國遭掐斷線路的風險。
據悉東歐等國,波羅的海,甚至美國等西方盟友也強烈反對,恐怕此乃普京政府的長期「甜品毒藥」, 但是默克爾政府未有理會,堅稱這項經濟項目不會受到俄方威脅。
兩位美國政治學者馬泰斯(Matthias Matthijs)和卡內曼(Daniel Kelemen),稱默克爾的重商主義為「Merkantilism」, 永遠讓德國的商業和地緣經濟利益,擺在民主人權和歐盟成員的內部團結之前。
2005年,默克爾第一次以德國總理的身分出現在電視上時,跟記者們開玩笑說,「家庭主婦」的時代來臨了。
家庭主婦很重要,是家庭的大當家,默克爾無可否認持家有道,而她的肖像畫,光多或是暗黑多些,我想不同國籍的人自有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