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本書,療愈了我的不安
看到古塵發出的徵文“我最愛的十本書”,很心動!不過,要選出我最愛的十本不太容易(濫情讀書往往很難專一啊!)。於是就從今年每月的閲讀清單,選一兩本讀過并且我再三思索後,確定是我喜歡的書來分享,希望沒有離題……
書名: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作者:查理·芒格
國籍:美國
【原因】
33歲以前,我對於“投資”并沒有很清晰的概念。直到這本相當厚(厚達476頁)的《窮查理》被我讀完,我很肯定,我暫時搞清楚該如何用“清教徒”的方式,去投資、管理和看待人生。查理芒格對我而言,他就像富蘭克林,自律、對事情有先知的感知。他的感知并非沒有根據的,這些判斷主要來自大量閲讀和與人交往所纍積的閲歷。
我愛它,除了覺得查理芒格的性格與我有些相似,更現實的是,我希望從查理芒格的人生哲學中找到處方以解決我這些年來的財務管理問題。當然,這本書沒有給我任何生財之道,但它卻是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一本相當重要的書。
書名:亞當夏娃浮沉錄
作者:Stephen Greenblatt
國籍:美國
【原因】
Stephen Greenblatt的《亞當夏娃浮沉錄》對我而言有很大的影響。我整理之後,它對我的影響可分為三點:(1)厘清了我對西方宗教的迷思:以往,我對西方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是不怎麼關懷的。雖然身邊有不少朋友信教,但我跟他們基本上是不談宗教的。而這本書提供了我認識西方宗教的基礎概念。
(2)認識《聖經》:談到亞當夏娃這兩位“人類初祖”,我們都會從《聖經-創世紀》這充滿想象的篇章談起。《創世紀》對西方文明而言是很重要的篇章,奠定了上帝和人類關係最重要的文本,更是發明和定調了人類(受到基督文明影響的世界)對於“罪”的概念。
(3)當宗教面對科學,宗教要如何解釋不斷被科學打破的解釋世界的迷思?這是Stephen Greenblatt寫作此書的重要出發點。這兩年我對科學哲學特別着迷,也從書中找到很多新觀點和與我認同的相近觀點,好比當今宗教情勢保守,或信仰者對科學所持有的態度的轉變。總體而言,這書是為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人準備的。
書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作者:韋伯
國籍:德國
【原因】
因為搞不懂資本主義的形成,所以我讀了這本書。讀了這本書,我赫然發現,我今年的閲讀,大部分集中在西方宗教的題材上,是相當有趣的因緣。我喜歡韋伯這本名著的原因,除了是因為韋伯有在書中拿我喜歡的富蘭克林做為研究對象外,我喜歡它的原因還在於他對資本主義的形成的探討,對任何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有相當的說服力!要賺錢的人,應該讀這本書,很有錢的人也要讀這本書——因為韋伯幫我們整理并且提出了新教徒看待金錢的觀點和視角。
書名:飲饌叢談
作者:龔鵬程
國籍:中華民國
【原因】
《飲饌》是嚴肅與詼諧兩種調性糅襍的書籍。龔鵬程曾是我很不喜歡的學者,當時年少無知,讀不懂就粗暴的就把他歸類到文縐縐作家學者範圍裏去(那時我很愛李歐梵)。直到讀過《飲饌》,我不得不為龔鵬程的博學折服。
我是個喜歡在紙上欣賞美食美景的人,所以讀《飲饌》的過程中,一直用想象創造“美味”和“刺激”。當然,更刺激的還在於龔鵬程談禁忌、中國人飲食和性欲等課題,以及佛教和回教(穆斯林)在明代時的“禁食大議論”。讀過本書,開了我對研究香氣、飲食、文化、歷史等範圍的眼界。
書名:香學會典
作者:劉良佑
國籍:中華民國
【原因】
研究沉香的書籍來就在少數,能有系統又以精彩文筆把研究沉香、器皿還有尋香故事敘述出來的“香癡”,太少太少。劉良佑生前這本最後著作《香學會典》,相信是許多學習中華香學(香道),推廣香文化之人所無法繞過的“香學經典”。
劉良佑在這《香學會典》裏介紹了沉香的前世今生,也很明確地把沉香從古至今的商貿、流動、歷史、傳承勾勒,也憑自身旅游經歷、尋香過程為讀者梳理四大名香:沉檀龍麝的發現、萃取、使用等典故與流變。
《香學會典》是喜歡香味氣韻的人難以繞過的經典,也因為近乎絕版,尋覓起來相當困難。但得到它就像得到寶藏,此外,《香學會典》對如今正在收藏香水的我而言,劉老師也清楚介紹了在東方(薩伊德定義的“東方”)和西方用香的歷史和情況。
書名:十三行小字中央
作者:江弱水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原因】
延續2020年冠病肆虐,《十三行小字中央》從去年末陪我讀到今年初。這是一本有趣也很諷刺的隨筆。很多年前,曾接觸過江弱水的《從王熙鳳到波托西》,但只是匆匆讀過幾篇。《十三行小字中央》會讓我愛不釋手,主要在於他豐富了我對文學閲讀、中國古典文學的認知。
像江弱水這種調性的學者作家在當今中國是越發少。學者隨筆通常有幾個問題:不是過於學術而文筆生硬,不知隨筆(Essay)趣味,便是把文章寫得花里胡哨,不懂減法。《十三行小字中央》是恰到好處的學者隨筆,是今年我閲讀過的書籍裏最美麗的收穫。
書名:如何改變世界
作者:John-Paul Flintoff
國籍:美國
【原因】
人生在某個階段,總要面對一些焦慮和茫然。
今年我34歲了。除了一輛小車,存款少得可憐,倘若失業就馬上破產。想到餘生可能因為沒有穩定收入供養老度日,不免心生惶恐。這本書是英國哲學家狄波頓策劃的叢書系列,主旨是推廣哲學教育,安撫活在工業革命4.0時代的人躁動的心。我有被作者給安撫了。
John-Paul Flintoff用知識和經驗來說服你,你并非一無是處,不要忘掉你的影響力——前提是,你得做出第一步選擇并將任務執行。讀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是,John-Paul Flintoff在其中一個章節問了自己,如果他失業了可以做什麼?
他列出自己可從事的工作(不計薪酬為前提),這個做法可以讓你重新發現自己不僅僅是一個金融人士、老師、作家、律師,因為在你可工作列表中會發現你可以是保安、清潔工、社會工作服務者、厨師、建築工人,如果你願意,甚至可以凴自己的興趣愛好去當老闆。在工作和人生感到茫然時,遇到這本書它就像一把溫柔歌聲,安撫了我焦慮的心。
書名:OKR:做最重要的事
作者:John Doerr
國籍:美國
【原因】
OKR是來“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縮寫,譯成中文便是“目標和關鍵成果”,它與關鍵績效指標(KPI)的差別是——OKR更接地氣,更親民,是由下向上反映內部管理結構的一套原產於科技公司的管理方式,最初提倡這套管理法的Andy Grove有效地將OKR應用到英特爾的管理上,並獲得巨大的成功。
我自己的看法是,每套方法都有它自身的條件和無可避免的應接受挑戰的質疑。不論是KPI還是OKR,它們的理論框架都是建立在理性模型上。然而,相對起KPI的宏大績效,OKR既有了KPI的大目標為前提,與此同時,OKR也具備隨時調整的彈性;退一步說便是,OKR的運用,對於管理人和僱員而言,彼此都能更能隨著問題出現而進行調整。與此同時,OKR允許僱員拿出創新和接受失敗的勇氣,更具體的說,OKR有時更像在打游擊戰,不過這場游擊戰必須獲得全員上下的認可,否則也會形同KPI制那樣,淪為殭屍管理方法。
書名:思維版圖
作者:Richard E. Nisbett
國籍:美國
【原因】
《思維版圖》這本看起來跟“思維導圖”很類似,但完全不是那回事的“小論文”,對於如何理解東西方(主要以美國和中國、韓國、日本人、新加坡為例子)人的認知現象、思維迥異有很多有趣的說法。例如從語言學的角度而言,東方人在語言表達上,使用的幾乎都是“動詞”,西方人則是以“名詞”為主。這小小的一本書,涵蓋的內涵非同小可。
書名:AI3.0
作者:Melanie Mitchell
國籍:美國
【原因】
在《AI3.0》裡面,米歇爾敘說從頭,自啟發AI發展的“圖靈游戲”開始講述AI在上個世紀到本世紀的演化歷史。這段過程中,AI的發展隨著各種演算法的推陳出新,或者綜合使用,以及資金的投入和抽出,斷斷續續的推展或者延緩了AI的發展。那如今的AI發展到何種程度了呢?
不論從數學家、電腦科學家、道德哲學家、大腦神經元科學家、程序員等的專家而言,人工只能的發展目前始終是停留在非常單項發展,並未如我們或科幻小說、電影所設想那般,足以取代人類。米歇爾這本著作的可讀性相當高,幾乎可說包羅萬有,即整理了人工智能的演進史也在侯世達在《GEB》裡提出的十大基礎上再進行全新的六大問題的自問自答。
那麼,人工智能是否如我們所料想的那般,可以取代我們?讓絕大多數人失業呢?就目前AI的發展而言,做這種設想還是處在“謬論”的情境中的。AI要發展成像人類大腦神經元那般復雜並且具備多元的判斷能力,就目前所搜集和輸入的數據而言,也沒有一套完整的演算和標准能讓AI如人類般處理和判別事情。
正如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佩德羅多明戈所言:“人們擔心電腦會變得過於聰明並接管世界,但真正的問題是電腦太愚蠢了,並且它們已經接管了世界。”米歇爾針對這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擔心人工智能缺乏可靠性,我也擔心它將如何被使用。”是的,用長尾理論去分析人工智能,我們不難發現它的許多不可靠性會發生,除了電腦分析與判斷的誤差外,侯世達、米歇爾甚至其他電腦科學家也擔心人工智能潛在著被駭客所控制的風險。那我們該對人工智能產生或感到害怕、恐懼嗎?
就目前我們所能給出的答案是——電腦是太愚蠢的,我們應該害怕的反而是人類自身,以及人類如何應用人工智能來進行各項操作。我們也不該以悲觀或過度樂觀的態度來審視人工智能。可以預見,人工智能必然會在未來持續深化,但它不應該簡單被形容成可以取代某些人或事物,畢竟沒有一個復雜的人類,可以輕易的被任何事物給取代。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