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有什麼我沒有問到,但你想補充的?
「這個社會沒有欠記者什麼。」
在對話筐中,一直很喜歡的記者這麼向我解釋。
『哇,這是本日金句。』她對這句回覆按了一個笑臉,我心裡默默地想著,等我解脫了這篇稿件,一定一定要打在臉書推薦文的第一行,醒目地像個巴掌。
還有更醒目而荒唐的是什麼?
是向實習生進行職權霸凌的資深前輩得了癌症,從報社辭職,成為「新聞記者」一書的主編,還在大學任教,向一群群居在網路世界、社群圖卡的數位原生代新聞的意義,以那守舊、古板、壓榨、狹隘的方式。
在《平等的反思》中,托瑪・皮凱提說明全球人口預期壽命在1820年是26歲左右,兩百年後的2020年則達到73歲;兩個世紀以前,只有極少部分人口有可能活到五十或六十歲,這種德天獨厚現在已成尋常事,簡直難以想像。兩百年前的此時此刻,我已經在人潮擁擠的黃泉路,為下一世投胎做準備。
這樣來看,六年級生的前輩,應該也死了三回。
喜歡真的是萬事萬物的永動機,但沒有人說喜歡不會變、不能變,也不「應該」變。沒有人可以輕易責怪容易「變心」的讀者,更何況寫得好不好、能不能懂,說到底都是記者的責任與熱切追求。
最怕心口不一,最怕情緒勒索,最怕大嘴巴,最怕給任何事物戴上美好的帽子,輔以好聽的說詞,讓所有人甘心為此頸椎間盤突出,接著獵巫、流放拒絕戴帽人,屠龍者或許終成龍?
活在這個世上很難沒有擠壓,所以我們眼觀四方、通風報信、學會結黨成群,學會建立自己的知識庫和訊息源,有時流血沮喪,但還不至於放棄投降。
庫布拉.古慕塞說:「我不知道要怎麼辦到永遠不停止感到驚訝,永遠不習慣不公義,一直展現你的團結並時時警惕,但卻同時過你的生活,在生活中找到樂趣並走自己的路。」
了解問題的最好方式,就是成為問題的一部分。
我還在摸索如何成為一個記者,但始終謹慎拒絕偶像崇拜的精神導師和精神糧食,因為拉出來,該成什麼樣子?
「營養」可能會是個好聽的說法,閱讀到此的你我心知肚明。
為自己創造位置,為他人創造位置,是我能做也想做的。
最後,有什麼我沒有問到,但你想補充的?
是記。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