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泥:數位世紀的文化基礎建設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
·
IPFS
·
5月14日在 Volume DAO【台北生成現場】的「數位世紀的文化基礎建設」講座,講者黃豆泥從生成藝術家 19 的創作歷程,帶出區塊鏈機制的宏觀架構,讓聽眾理解數位世紀基礎建設的無限可能。
圖像元素由Volume DAO提供、c2x3再製

講者介紹—黃豆泥

本職為醫師,2021年進入Web3世界,參與Volume DAO、FAB DAO、g0v等分散式自治組織,主要關注議題為新科技如何促進社會公共性。目前在數位發展部的多元宇宙科服務,致力整合多方資源打造台灣Web3基礎建設。

【台北生成現場】策展人兼參展藝術家19的創作旅程

新時代之下的新科技改變了社會運作模式,例如手機問世、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LINE的出現,都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變得即時;藝術家也隨著新科技的出現,有了新媒材創作新形式的藝術,在講座的脈絡下即為鏈上生成藝術。

講座主軸圍繞在【台北生成現場】策展人兼參展藝術家劉乃廷(19)的創作旅程,重點整理成四個階段。

從無名小站到fxhash

據豆泥所述,早在大學時期,19就已經在Web2世界佔了一席之地—當時的他已經是部落格平台無名小站上的CSS樣式設計大神。還沒拿到大學畢業證書,他就已經進入網頁設計公司,從前端一路做到後端工程師。

〈re: 0 → 1〉圖片取自 fxhash

一切大概在2021年左右開始產生變化—NFT熱潮進入台灣、新興數位藝術平台產生了交易可能性。藝術家王新仁(阿亂)看到了這波浪潮,開始號召數位創作者一起踏入Web3。早在無名小站時期,19就認識了阿亂;看到阿亂的作品,讓他下定決心重新拾起Processing、p5.js等程式語言,開啟創作生成藝術的大門。

19的第一件NFT作品是〈0 → 1〉,發表在fxhash。可能覺得這件作品還不夠成熟,他後來選擇燒毀唯一一版,隨後(2022/01/09)又發了〈re: 0 → 1〉,在〈the generative octopuses〉爆紅之前又陸續發表多件習作作品。

生成章魚爆紅

2022年3月,19在fxhash上發表了代表作〈the generative octopuses〉。每隻章魚都用演算法生成,視覺上帶有「可控隨機性」—111隻章魚長得都不太一樣,但看起來又有某種一致性。豆泥給了一個想像:「藝術家設計了一個宇宙,宇宙裡面有很多星星,但這些星星都遵循著藝術家創作出來的物理原則;所以每個人都收藏到類似的作品,卻總是長得不一樣。」獨特的創作手法使〈the generative octopuses〉發布之後,迅速獲得許多關注,獲得不俗市場成績。

豆泥表示,NFT尚未崛起之前,生成藝術創作者習慣公開分享自己作品的背景故事,甚至是作品原始碼;之後NFT、生成藝術產生了價值,這些創作者就不這麼做了。但是19卻把〈the generative octopuses〉背後的原始碼完全公開在網路上,甚至還有英文、日文版,又讓19獲得更多關注。

〈the generative octopuses〉圖片取自 fxhash

恢復方案 ft.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

繼〈the generative octopuses〉、〈Shape Study〉,19在同為生成藝術創作者黃新的引薦下,2022年10月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合作,發表了全系列共五件的生成珊瑚作品〈The Restoration Scheme〉(恢復方案)。藏家每收藏一件珊瑚 NFT,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就會實際在海中植下一株對應的珊瑚苗,NFT的部分收入分潤也會直接捐助給台灣在地珊瑚保育組織—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

全系列五件作品各對應到五種正在復育的珊瑚物種:第一件〈Shape Observation〉(形狀觀察)品種為鹿角軸孔珊瑚、第二件〈The Birth〉(誕生)為中間軸孔珊瑚、第三件〈Bleaching〉(白化)為指形軸孔珊瑚、第四件〈Reefs〉(礁)為葉形表孔珊瑚。系列的最後一件作品〈The Gifted Gift〉則為送給收藏者的禮物—收藏越多系列作品,〈The Gifted Gift〉所呈現的珊瑚就越豐富。概念也就是當你收藏了越多虛擬珊瑚,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就在台灣北海岸種植越多珊瑚苗。基金會執行長還在同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上分享此〈恢復方案〉計畫,讓在地的珊瑚環境保育行動被世界看見。

〈The Restoration Scheme_The Birth〉圖片取自 fxhash

海龜視角 ft. Casson Trenor

〈恢復方案〉完成後的幾個月,19在社群軟體上收到了一則陌生訊息,來自一名自稱是環境運動的倡議者,邀請他一起合作。起初19以為是假帳號、垃圾訊息,所以不以為意;後來他去搜尋了這個人,原來真的存在,還有維基百科的頁面!他就是Casson Trenor—來自美國的環保專家。於是,19答應了合作邀約,在今年4月11日發表了〈Turtle Vision〉(海龜視角),並且將40%的一級市場收入捐給5 Gyres Institute(五大環流研究所),一個致力於保護地球免受塑膠汙染為目標的非營利組織。

〈Turtle Vision〉圖片取自 fxhash

〈海龜視角〉的主體從珊瑚轉換成海龜,以海龜在深海的角度為創作主題,在生成藝術中加入動態互動元素。〈海龜視角〉也在4月底贏得了Tezos NFT Summit「生成藝術競賽」最佳獎項。

去年初,19才剛踏入Web3創作領域;從台灣北海岸出發的〈恢復方案〉到進入國際尺度的〈海龜視角〉,短短1年多的時間就從在地走向國際,是19始料未及的發展。

〈海龜視角〉贏得了Tezos NFT Summit「生成藝術競賽」最佳獎項。圖片取自 Tezos Twitter

再生經濟:從〈恢復方案〉看數位世紀的基礎建設

再生經濟(Regenerative Finance)是最近的一個熱門概念,討論如何將碳權或減塑的環保行動形塑成經濟市場。據豆泥所言,套用至Web3、區塊鏈世界,數位憑證、藝術等虛擬物件具有經濟產值,也是一種再生經濟的實踐案例。

黃豆泥於講座中提供的 Regenerative Finance 概念圖,此版本為c2x3再製。

對豆泥而言,19的〈恢復方案〉機制設計除了是Generative Art(生成藝術),也是Regenerative Art(再生藝術)。上圖是豆泥於講座展示的再生經濟概念圖。套用至〈恢復方案〉,19是藝術家,貢獻創作智慧;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是行動者,提供倡議行動內容與幫助社會的方法;收藏家則提供了資本,讓行動者有能力去實踐。藝術家與收藏家的交集就是〈恢復方案〉,代表整個倡議行動的精神。

〈恢復方案〉中還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在這次行動內,基金會其實有先提供藝術家資金,讓藝術家更有餘裕進行創作,同時也在售出作品之後捐款給協會去復育珊瑚。收藏者購買作品,藝術家與行動者獲得收入,基金會又根據收藏行為捐款給行動者,整個過程就是一種市場機制,同時也是一種數位基礎建設。

多元宇宙 Plurality

講座後半部,豆泥又帶出「多元宇宙」(Plurality)的概念—透過科技去創造社會上各種角色的協作。多元宇宙不是「元宇宙」,而是指社會上有不同價值觀與技能,那麼是不是有一些科技能夠讓彼此協作,創造出某種成果。Plurality一詞來自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與芝加哥大學學者E. Glen Weyl的協作書籍項目

據豆泥所述,多元宇宙的論述裡面跟Web3、區塊鏈有很多交集,原因是區塊鏈可以衍生出多種機制設計,讓單位或機構之間更容易協作。19的〈恢復方案〉與〈海龜視角〉就是「多元宇宙」概念的一具體案例。作品承載的環保意識、精神象徵鑄造上區塊鏈之後成為一個產品,開放全世界的藏家支持響應這個精神;而區塊鏈的機制使金流完全透明,例如資金來源、分潤對象、分潤比例等等,這種可問責性也是上述數位基礎建設的一環。當有了這樣的數位基礎建設,藝術家、支持者(收藏者)、行動者甚至是市場架構者的集體精神就能夠被落實,這就是多元宇宙的核心價值。

未來藝術生態系:藝術與分散式科技

FAE Vol.3 封面圖

豆泥與許多夥伴在今年年初翻譯了英國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ies)出版的《未來藝術生態系:藝術與分散式科技》(Future Art Ecosystem: Art x Decentralised Tech),這本書由蛇形藝廊內部的R&D Platform所撰,專門研究英國公部門、文化機構如何在新社會、新科技裡面創造更大的公共價值,呼應了今天的講座主題。

豆泥引用了沉浸式展覽設計師兼策展人Kelani Nicole的話:「去中心經濟中,機構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它仍然要面對觀眾,但不是累積權力,而是將權力重新分配給藝術家,並確保藝術家和公眾之間的聯繫是點對點的聯繫。」套用至19的案例,〈海龜視角〉被機構Tezos NFT Summit看見,贏得了獎項;但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家並沒有透過中介機構(藝廊、美術館、當地政府…),而是直接透過交易平台購藏,這就是Kelani所說的「點對點的聯繫」。《未來藝術生態系:藝術與分散式科技》探討如何在數位新世界打造這樣的可能性,而豆泥認為這本書就像對未來世界的預言,提供收藏者與公眾多元的想像。

小結

既有結構權力相對集中,但Web3世界有許多人一直在討論各種替代方案,運用新科技創造非中心化、多中心化抑或是再中心化的協作方法,無論哪種方法都會需要數位基礎設施去實現。【台北生成現場】展出的生成藝術是基於區塊鏈設施的數位資產,蘊含多樣可能性,其中包含上述已實踐的〈恢復方案〉、〈海龜視角〉案例。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團體正在實踐新方法,數位基礎建設的規模正擴散至全球,逐漸形成某種美學形式。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 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我們是你從Web2到Web3的旅伴,一起發掘NFT藝術的浪漫。 聯絡我們:c2x3.nftpress@gmail.com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