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高雄「市」的第九十九個生日!
九十九年前的12月25日,港口城鎮裡的高雄人們引頸期盼的並非聖誕老公公,而是臺灣總督府公告高雄施行「市制」的《府報》,在這天後「高雄市」之名開始出現在臺灣的歷史紀錄上!
1920年臺灣總督府施行地方制度改正,重新規劃行政區域,決定在臺灣南部的鳳山支廳、阿公店支廳、楠梓坑支廳、打狗支廳、阿緱廳、澎湖廳等範圍設州,州廳選在發展前景可期的打狗港區落腳,並取打狗(Tá-káu)之發音易作高雄(Takao)名稱,正式成立高雄州,轄有高雄郡、鳳山郡、岡山郡、旗山郡、屏東郡、潮州郡、東港郡、恆春郡及澎湖郡等區。
其中高雄郡是由高雄街、左營庄、楠梓庄、燕巢庄、仁武庄組成,郡役所沿用打狗支廳廳舍,位在靠近港區的高雄街,而高雄街役場廳舍則修繕購買自山下汽船株式會社位於湊町的宿舍建築(今哈瑪星代天宮址)。高雄街範圍包含高雄、中洲、內惟、前金、大港埔、大港、三塊厝、林德官、苓雅寮、過田子、戲獅甲、前鎮十二個大字,約略是現今鹽埕區、旗津區、鼓山區、前金區、新興區及部分三民區、苓雅區及前鎮區等地。
事實上1921年臺灣兩大港口所在高雄及基隆就已預計要實施「市制」,但因預算不足而推遲,直到1924年才重新籌備,訂於當年12月25日正式公告,是高雄設市之始,也被定為高雄市制紀念日。高雄郡、高雄街在改制後廢除,原本高雄郡轄下的左營庄、楠梓庄、燕巢庄併入岡山郡,仁武庄則改隸鳳山郡,高雄街升格為高雄市,高雄市役所沿用原高雄街役場廳舍,原高雄郡役所則改做警察署,在12月26日上午的祝賀煙火施放後,揭示新的廳舍看板。
高雄實施市制隔年,町名改正後共轄有哨船町、湊町、新濱町、山下町、田町、壽町、堀江町、入船町、鹽埕町、榮町、北野町、旗後町、平和町、綠町等十四町,以及中洲、大港、三塊厝、林德官、大港埔、前金、苓雅寮、過田子、戲獅甲、前鎮、內惟等十一部落。1932年桃子園、前峰尾改轄高雄市,鑑於高雄市的市區擴張,數年後即有遷移高雄市役所的計畫,最終擇於高雄川(今愛河)畔的榮町興建新廳舍(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1939年竣工後移入辦公,是為第二代市役所;同時1939年稍早高雄市管轄區域再增加了新南群島,到1940年左營庄、籬仔內、五塊厝、獅頭、草衙、佛公、灣子內、本館等地併入後,使高雄市人口超越臺南市,位居臺灣第二大城;1943年岡山郡楠梓庄廢庄,其轄下的楠梓、土庫、後勁又劃入高雄市。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改設高雄為省轄市,直至升格為院轄市(直轄市)前,市民所熟知的行政區範圍包含楠梓區、左營區、鼓山區、三民區、鹽埕區、前金區、新興區、苓雅區、前鎮區、旗津區,後來的小港區則是1979年高雄縣小港鄉改隸,1990年高雄市政府代管的東沙群島、南沙群島則劃入旗津區。而使用超過半世紀的「舊市府」辦公廳舍(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在1992年功成身退,高雄市政府遷入四維三路的新市政大樓。
起初只是臺灣西南沿岸其中一個潟湖地帶開始發展出的漁村聚落,高雄港區歷經清國時代開港通商、日本時代築港工程、民國時代經建計畫等過程,逐漸成為臺灣南部的重要政經核心。同時從1924年的高雄街升格高雄市,到1979年的省轄市升格院轄市,在「市」機關的行政資源挹注下,一步一步打造出現在的大高雄。
2010年高雄縣、市合併為新直轄市,幅員遼闊的行政區域是臺灣六都中面積最大者,辦公廳舍採雙行政中心模式,分設於苓雅區(原高雄市政府)及鳳山區(原高雄縣政府)兩地,寫下高雄市歷史上嶄新的一頁。
前幾年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詮釋以高雄州風土民情為主題的寫真帖館藏,根據時間及內容的資訊研判,此寫真帖極可能是為慶祝高雄街升格成高雄市所製作發行,具備濃厚政治宣傳意味。正好今年有機會協助館方策劃線上展覽,以該館藏的內容,發展出「鏡頭下的躍進南國:高雄州拾影」主題,從寫真帖豐富影像的內涵與特質,精選「透視南國政經」、「展望南國天際」、「漫遊南國勝景」、「飽覽南國物產」、「走讀南國皇路」五個系列的小主題,帶領觀眾重返上世紀按下快門的那一刻。
在迎來高雄實施市制一百週年前夕,透過這些珍貴的圖像史料的回顧,我們拾起鏡頭聚焦於大正時期末年的高雄州風光,感受1920年代欲振翅雄起的躍進南國!
「鏡頭下的躍進南國:高雄州拾影」線上展覽:https://bit.ly/3tL5z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