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後|三十而立,以及其他人生進程的可能
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
我若能躲進胡桃裡,
我也會把自己當作是無垠宇宙的君王。
我離30並不太久的30後,資淺的30後。對於30後的世界縱有千言萬語但又全部言不能書。
不足40的30後,的確看到過無垠宇宙般的世界,但同時,自己又已經足夠老成,知道那是胡桃裡的宇宙。
古往今來最知名的30後青年哈姆雷特留下的無盡謎團,或許就是30後的世界。
藉著日升日落春去秋來人們得以計算時間,於是能以年歲作為單位度量人生。我處於人生中的30後好幾年了,但30歲之後的幾年對比往前幾年似乎沒什麼差別。心態和價值觀沒什麼變化、收入一樣勉強能溫飽一樣沒有穩定的工作、有穩定的伴侶也依然是是無法張揚的愛。
或許是年紀不夠後,如果要對20代的人說「30後的世界」,我恐怕只能回答:「沒變化。」,但我想想,關於30歲後的世界我比較在意的是以30歲作為區分,對照的那份人生進程是什麼?在那份人生進程中,又回應著人生的什麼部份?
我們透過各種譬喻來描述人生,也針對人生的特定面向去分配每個進程的關鍵。
關於30後的世界,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三十而立」這個版本的人生進程,
首先,比人生進程更基礎的,作為動物生命的歷程。
人生不僅僅是動物性的肉體生命而已,但是,人生的進程很大程度是對照於生命歷程的。
生命誕生後,嬰幼兒到孩童、成長到青春期開始具有繁殖能力、到成人時期繁衍並養育後代、之後開始衰老退化最後死亡。人生的進程很大程度就是以生命的進程為參照,因為生命的開始與終結也是人生的開始與終結,而不同的年紀身體有不同的型態,就可以類比人生進程常針對特定面向描述在不同階段的變化。
由於人生並不僅是動物的軀體生命,所以,人生進程時常著眼於心智、靈性和社會化的層面,甚至強調人之所以為人就應該節制動物性身體的表現,這一點我就覺得有待商榷。我覺得不管認同哪一版人生進程,軀體生命歷程的的狀態還是應該考量的,我們知道14-15歲我們的身體就準備好繁殖能力和慾望了; 我們知道生命的繁殖、育兒的狀態約莫維持到35歲,此後便開始退化; 我們知道基於繁殖與育兒雄性有暴力衝動。軀體生命的變化帶來慾望、性愛和暴力等驅力往往不包含在「人生」的範疇中。
但是,它真實的屬於人生的一部份,人生進程卻幾乎以壓抑或轉化處理這些身體的自然驅力,在討論人生進程前,我們或許應先思考人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而這對30後的世界的啟示是:你的身體到了35歲就不再適合生育,身體的功能就開始退化了。這顯然不可忽視。
再者,比照生命歷程依年紀分段落,典型人生進程通常著眼於心靈、德行和社會化程度。
華人文化圈最常提到就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耳順和不逾矩。
這份進程是線性的順序,我覺得它得特點是:
每一個階段僅強調的一個價值,而每個階段的價值難度又依序提升,這讓它宛如一個道德心性修養的學習課程。
就像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般,人生進程也分不同階段要求依序向上提升,所以,三十歲多半離開學校了,但每一階段的人生仍各有一個標準判斷優劣,於是,我們一生就將永遠留在課堂的應試競爭。
也就是說,30後的世界強調三十而立,所以,到了30歲我們就該追求「而立」,在依照課堂競爭的心態,我們的競爭在於:三十而立,我30,那我立了嗎?我立了,那有多立呢?我很立,那算是第幾立的呢?同儕競爭與爭取排名的心態,最終必然造成用工作、薪水、功名、階級這些標準用來評斷「而立」。
如果要對20代說些什麼,我希望告訴他,當人生進入30後,你不一定要在意三十而立,而如果在意,至少也該自己判斷在追求的是什麼?自己決定達成與否。30後的世界是該擺脫應試競爭的規則了,30後的世界不需要別的權威訂定標準,排列名次。
我有個學長從高中到研究所都是風雲人物,但後來遭遇情感困擾就辭去夢幻的工作學習瑜珈去了。後來也沒打算再進入職場,某次我與他吃飯,問他為何選擇現在的生活?
他回答:「作瑜珈之後,我覺得就算世界只剩我一個人我也不害怕了。」
他那時大約30歲。
最後,我試著找一找除了三十而立這種人生進程外還有哪些變形?
人生進程不該是單一方向、層層升級,人生也不該僅允許追求單一價值
華人的人生進程把依照年紀的數值排列成層層上升的不同層級,我則想提出另一個常見的譬喻:人生是一段旅程。如果足夠年輕,或許可以熱血而中二的高喊:人生是一場未知的冒險、我要航向未知的世界,這類魯莽卻單純的人生進程,但30後的我覺得人生的旅程不該如此未知。
既然我們的人生都發生在同一個世界,那可想像有一片區域是所有人的人生旅程的範圍。由於所有的人生都發生在這裡,那麼每個人的人生就不可能獨一無二,旅程中會遇見各種風景,旅程裡也會萌發各種感受,進入各種心境。景致、感受和心境都有一定數量,而每段人生也不可避免的會因為身體的變化出現相似的難題,但是,在人生的旅程裡會接觸到的風景、感受與心境沒有一定的順序,每個人的旅程會接觸到的組合都不相同。除了不可避免的軀體生命造成的限制,在人生的旅程要去哪裡?朝什麼方向?看見什麼?感受如何?都沒有一定的規則。
在這樣的隱喻裡,個人的人生不必被吹捧為獨一無二,因為旅程的見聞總會重覆,感受總是相通,歲月以同樣方式影響每個人;
但是,人生的歷程也不受太多規則限制,你可以決定旅行的速度、迂迴前進或長征直達都可以、看到指標可以順著前進也不禁止另闢蹊徑,因為人只能活一次,可以選擇如何去活;
另外,傳統的人生進程同樣是個選擇,基於宗教、習俗或道德約束,大可以選擇這些古老的地圖,謙卑的按圖索驥前往。
If thou didst ever hold me in thy heart
Absent thee from felicity awhile,
And in this harsh world draw thy breath in pain,
To tell my story.
哈姆雷特死前,拜託他的好友何瑞修一個艱鉅的任務: 請你將我的故事據實以告
或許,這是個恰當的引言,30後的世界已經難以據實以告。但作為人生歷程的譬喻,又該像哈姆雷特的故事一樣,既共通又相異,可以自由詮釋又絕非見仁見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