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赏USDT产生的策展畅想
十月底受邀参与马特市的USDT打赏活动,于是慢慢开始形成自己的打赏习惯。虽然各大平台都有打赏这个功能,其实我自己并没有刻意的去真金白银打赏过,所以频率非常低。
这周打赏的预算是5 USDT。当我摩拳擦掌,想要赶紧试用一下这个新功能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想要给什么样的文章打赏?
对我来说,给一篇文章打赏可以有四层不同的意思:
- 这篇文章对我来说很有用
- 我非常享受读这篇文章
- 我想支持这个作者继续产出
- 我希望这样的文章能够更多地出现在马特市社区
我在脑子里把这四层含义转变为了四个打赏的标准。马特市对我来说,是一个能学到很多区块链知识的地方,还是能让我在闲暇时间享受阅读的社区。我也应该从读者和社区一员的角度去参与这样的打赏。
我在一周的时间内,给7篇文章进行了打赏,金额从 0.2 USDT到 1USDT 不等。
其中4篇是有关区块链社区的文章,还有3篇,是关于创意写作的。有的文章是我从社区主页读到的,有的文章是我在搜索栏主动搜索到的。
在寻找自己想读的内容时,我会搜索到一些一两年前的文章,觉得真有意思,但有些踌躇不知道现在打赏是否合适,因为作者似乎已经不在马特市活跃。然而我也会想象:创作者一两年前写的文章,现在被翻阅出来打赏,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而我又觉得,互联网正是一个跨时间和空间的讨论空间:有意义的内容不应该随着时间过去就被埋没。
定下来了目标,确定打赏金额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发现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一篇文章的价值。与其去仔细思考到底值多少钱,我给出去的金额依然取决于我的感性体验。
( 在使用马特市的拍手功能的时候,我也会有一些打赏的感觉。虽然不是自己给出直接的金钱赞赏,但是我知道我给出的拍手,最后都有可能转化为likecoin的奖励。而这个奖励,是机器为我决定的,纯理性的,有单一目的性的奖励)
在几天的打赏过程中,我会时不时去看看自己的transaction,想前后对比一下。 可是我发现即便是在一周之内进行打赏,我也会不记得自己之前打赏了哪些文章,金额大概是多少。当然,我也不记得打赏的原因。所以,对我来说,定性定量地打赏文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常难以做到公平公正。
而在看自己的transaction history 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将自己的打赏记录显示出来,把金额抹去,是否可以变成一个自己的策展记录?
如果要弄清楚这个想法是否可行,首先就要定义策展是什么。我在dDAO社区中说了自己的想法,引发了不少关于策展的讨论。
其实马特市社区的热门,给文章打赏,将文章推上热门,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社区的策展体验。但是我在热门中感受到的 ‘策展’ 氛围比较小,反而觉得主页是 ‘文章精选’ 工具。也许策展应是信息的重新组合,本身是一种创造;如果没有创造,只是具有timeline功能的展示空间,就不能叫策展空间。
在更广泛的web3语境下,策展有非常多的展现形式:mirror里面的spotlight精选,以及个人用户collect mirror文章时候的行为;likerland 推出的 Writing NFT功能;Lens protocol里面的collect post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策展本身是对一个普通的行为描述,但在web3语境下,有种玄学的感觉。策展像是一个区块链的骗局:传统意义上curate的隐含前提是,策展人知道自己是在制作一个给别人看的东西,于是先有一个想传达的内容,再进行策展。但是web3里可能因为公开透明,所以很多”被动“的策展。比如我打赏的全部内容,不一定我点赞的时候想那么多,但是客观来说这些行为公开透明所以形成了一个”展“。这个意义下感觉curate的概念被泛化了
在我的理解中,马特市中的tags也算是一种共同策展(虽然暂时没有被赋予任何经济意义)。马特市是一个开放的社区,社区内的功能和社区成员是共生关系。这个理论不限于马特市本身推出的功能,如链接文章,共同管理tag等等;还有拍手,writing NFT,liker social等等与马特市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功能和项目。有了用户赋予的意义,这些功能在马特市便拥有了灵魂,可以用来建造更加持续,更紧密的社区。
策展作为传播知识,与社区内容息息相关的词语,究竟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社区策划的内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内容社区?个人和社区想奖励什么样的内容?
从一个USDT打赏的体验,展开来讲了这么多,似乎有些偏离今天的主题;那就回到之前文章开头的问题:
大家想要给什么样的文章打赏?为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进行讨论!
如果想要一起探索更多问题,可以加入dDAO自由发起讨论:
本篇文章的内容由dDAO社区中得到灵感,其中的内容是引用的discord中大家讨论的部分。
在dDAO社区中,我们用discord bot ‘Cori’ 记录大家的讨论内容(素材碎片),并由本人授权上链。被引用的素材碎片作者也是本文的协同共创者。目前Agora协同写作项目还在探索共创算法记录写作贡献的分配。
boo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及编辑,ada、atlas为本文的共创作者。讨论碎片原内容可以在这里读到:
https://crossbell.io/notes/38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