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
好陣子前在圖書館借到一本杉本博司的《直到長出青苔》,我不認識這位建築師,但書裡的第一篇文章深深吸引了我。
標題叫「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文章開頭從 911 事件的現場談起,那時杉本博司在工作室的頂樓,看著世貿中心竄出火舌冒著濃煙,「然後,就在一瞬間,緩慢而寧靜地,整座大樓崩塌了。」
他描述現場看到的天空、聽到的聲音、空中的氣旋與沙塵,接著他寫道「一股氣味席捲而來,電線短路的氣味、塑料燃燒的氣味,然後,人類被燒焦的氣味。」
而這些在空中揮散不去的氣味,讓他想起了《方丈記》的這段文字。
遠處煙霧彌漫,近處火焰竄燒,灰燼空中飛舞,萬物火光映照。時不堪風吹而熄。時又乘風蔓延,延燒都城一二町。其中之人,求生意識盡失,有受煙窒息者,有失明而活活焚死者。
這段文字的作者叫鴨長明,他在描述 1177 年的京都大火,那場大火燒掉三分之一個都城。
我也是經由杉本博司的文章,認識到鴨長明和他的《方丈記》這本書,至於為什麼書名叫「方丈」?
照杉本博司的描述,應該是這樣來的:「長明的起居只需方丈(四疊半)大小的移動小屋,所謂『旅人備宿一宿,有如老蠶吐織蠶繭』。心中若有欲成之事,則疊起小屋移居他處。」
看來鴨長明是一個隱居獨處、和自然共融,自在的享受清貧生活的人,如果他是活在現代的郊外山林,可能被我們稱為野人,若寄生在都市,則被叫流浪漢吧!
在「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這篇文章中,杉本還聊了紐約曼哈頓的發展歷史,還有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最後以一個他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上讀到的故事做結。
一名男子向印地安人購買土地,男子和酋長站在土丘上,看著無邊無際的土地,酋長說:你在太陽升起時出發,日落時回來,用你的雙腳,在你所到之處打下三根木樁作為記號,四邊圍起來的土地就是你的。
但,如果日落前你還沒回來,我會沒收所有金錢。
故事的發展隨著男子的欲望一發不可收拾,男子越走越遠,當然烈陽和汗水如影隨形,直到在夕陽西下的壓力下,男子意識到時間不夠,選在最後一刻決定折返,幸好剩餘的氣力剛好可以爬回原本出發的土丘。
然而,正當他沈浸在擁有大片土地的幸福時,喘不過氣疲憊而死,最後憐憫男子的酋長,親手將男子埋葬在他所得到的土地上。最終他需要的,不過就是埋葬自己身軀的土地罷了。
杉本博司說完這個故事後,還加了一段令人無盡省思的文字:
鴨長明只需要方丈。世界的資本只需要一平方英里的曼哈頓島。向印地安人購買土地的男子,最後只要一塊適合自己的墓地。
究竟,我們需要多大的土地?
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不只是欲望而已,也攸關一個人怎麼看待自己的生活,以及他要和世界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因此,我總在看到房地產廣告、打房炒房的新聞,或隔壁桌聊買房時,想到那位在烈陽下奔跑圈地的男子。
而在上個月,我又遇到了這位男子。
那是在花蓮的一本書店,那天主要目的是拜訪書店主人,但也帶回了一本書,是托爾斯泰的作品——《人依靠什麼而活》,很巧的是,裡頭也有一篇「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故事結構大致跟杉本博司的一樣,但是主角是俄國農夫,這位農夫跑去外地向巴什基爾人買土地,倒不是跟印地安人買,究竟哪個故事版本比較早,我也考究不出來。
總之,托爾斯泰的版本,篇幅比較長,對於男子為何會走上買地一途有更完整細膩的描述,更像是我們人生的縮影,裡頭還安插了魔鬼的角色,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找來看看。
對我而言,「一個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我的思路不會從數字下手,私有、公有、租用、使用等都是人為的概念及制度,更值得思考的是:我們認為人和土地的關係應該為何才是合理正義永續的?
遺憾的是,我們一直在複製投資與投機的思維給下一代,加入圈地的行列也形同壓縮了環境與人生的可能性。
扯遠了。
杉本博司的《直到長出青苔》,托爾斯泰的《人依靠什麼而活》,都是好書!